施政报告2025.前瞻|从有到好的民生改革路 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撰文: 韦景全
出版:更新:

特首李家超将于周三(9月17日)发表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回顾现届政府三年施政,在解决香港长期积累的民生问题上确实交出了“从无到有”的成绩单,无论是争拗11年的网约车规管、还是推出㓥房认证制度,都展现了政府的“有为”决心。然而,要真正实现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政府必须进一步推动“从有到好”的改革,在居住质素、出行体验、劳工保障、社福支援,都应是时候大胆直面深层次矛盾,以人为本地完善政策细节,才能令市民生活更加美好。

《施政报告2025》前瞻报道之三

政府上年提出简朴房认证制度,试图透过设定最低标准,解决㓥房等劣质居住环境问题。(资料图片)

住屋:解决㓥房不等于改善居住质素 阶梯改变牵一发动全身

以置业为主导的房屋政策一直被诟病为香港人住屋问题的元凶。2022年3月,即现届政府上任前的四个月,一般公屋申请者平均轮候时间为6.1年,处于历史高位。政府在2022年提出兴建三万伙“简约公屋”,作为短期帮助不适切居所住户的措施。加上延续上届政府的过渡性房屋政策提供约2.1万伙,令房屋供应有一定进展。在质素方面,政府上年提出简朴房认证制度,试图透过设定最低标准,解决㓥房等劣质居住环境问题。

然而,立法会选委界议员林筱鲁接受《香港01》访问直言,现时政府房屋政策主要处理“最基层、最恶劣”的居住环境,对于整体市民的住屋需要,暂时未见清晰目标。

他提到,居住质素不只是有没有窗、消防是否安全,便利性同样重要——是否就近上学或上班、社区配套好不好、能否负担,这都是居住选择的重要考虑。但是,部分简约公屋选址偏远,似乎无法回应最基层的生活诉求。又以启德过渡性房屋为例,虽然地点优越,但因管理费用较高导致入住率最差,反映负担能力仍是关键。

选委界立法会议员林筱鲁。(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更令人忧虑的是,取缔劣质㓥房可能产生的“震波效应”。林筱鲁分析,政府预计㓥房条例实施后,11万个㓥房单位中可能有3至4万个消失,加上共5.1万伙的过渡性房屋及“简约公屋”并非永久,到2029年简朴房认证制度过渡期完结,“租金一定会加,选择一定会少”。他特别关注那些连轮候公屋资格都没有的底层住户,“会不会有个可能性,有人(在房屋阶梯)上不了,反而要落?去到更差劣的环境?”

林筱鲁认为,政府需要重新检视长远房屋策略,因为从出租公屋到资助出售房屋,再到私人楼宇,每一阶梯的选择都会牵动另一个阶梯的供求。以近日有风声指将重新推出的租置计划为例,林认为,虽能让公屋居民置业,但可能减慢公屋流转速度,影响轮候时间目标。

林筱鲁建议政府重新检讨十多年前制定的策略,包括市民期望、住屋阶梯的理解、需要处理的问题等。相比起“雕龙雕凤”的幸福设计,基层市民的基本居住需要——便利的生活配套和可负担的居住成本,才是真实而人性化的“幸福感”。

政府今年推出网约车规管框架,拖沓11年的交通困局迎来突破。(资料图片)

网约车合法化:最低限度确保市民出行体验不降

网约车合法化议题历经11年波折,终于迎来突破。随着中央一句“必须站在人民一边”,特区政府终于将社会期待已久的网约车合法化提上议程,连以车主为首的“的士业界”,亦要接受市民对网约服务有需求这个事实,昔日“取缔白牌车”的所谓诉求不再复见。

“香港新方向”立法会新界北议员张欣宇形容,这个转变是“从失望到超过预期”。他解释,去年政府提交的报告,仍只着重打击白牌车;到年初确立陈美宝接任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首次提出“市民出行需求是首要考虑”,他认为这个转变反映了政府思维的进步。

谈到政府近月提出的主体性法律框架,张欣宇表示,现阶段仍难评价是“松”还是“紧”,要到政府明年提交附属法例,才见真章。

新界北立法会议员张欣宇。(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框架中两个焦点车辆数目将会设限以及“人车合一”要求引起讨论,但张欣宇认为这是必要之举。他强调香港网约车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最大分别,在于保留了共享经济的本质——大部分司机都是兼职。当网约车全职化后,与传统的士就没有分别了。若政府不希望看到网约车和的士进行同质化竞争而是互补,他认为“人车合一”下,车辆数量上限可以“松手一点”,确保网约车继续发挥释放私家车闲置运力的作用。

谈到未来如何评估网约车方案是否成功,如何断定市民在出行上的“幸福感”?张欣宇认为,能否在合理时间内叫到车,将成关键,而最低限度的目标,是要维持市民现时的出行体验,因为网约车的存在价值正正在于补充高峰时段的运力不足,当市民在的士站看到很多人排队,用任何软件都叫不到的士时,网约车的价值才可发挥。

至于的士的改革,政府推出的的士车队似乎未达理想,五队车队正式获发牌一个月之时,司机数目仍未见增长。张欣宇认为关键在于运力,但问题并非将全港的士都并入车队,强调网约车的出现,正正因为18,000辆的士仍然不足。未来网约平台与的士车队合作,反而可能成为车队发展的希望——当乘客可以同时选择不同车种时,的士车队才能获得足够的需求流量,进入良性循环。

“补充劳工优化计划”推出两年多,本地最新失业率升至3.7%,建造业更飙升至7.2%,餐饮业亦达6.4%。(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劳工保障:输入外劳非答案 产业升级才是正途

“补充劳工优化计划”推出两年多,政府承诺“本地工人优先就业”的目标明显落空。计划合共批准逾6万个外劳名额,超过5万名外地劳工抵港。但本地最新失业率升至3.7%,建造业更飙升至7.2%,餐饮业亦达6.4%。这一边厢,雇主为请平价外劳招数尽出;那一边厢,本地劳工不是失业就是开工不足,甚至沦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替工”。

即使本地劳工能保得住饭碗,外劳政策下另一个对他们的影响,是薪酬增长严重滞后,生活质素实际上在倒退。过去两年,洗碗工薪酬增幅仅约4%、酒楼侍应只有6.6%,远远跑输全港收入中位数近12%的增长时。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面对冻结输入外劳的呼声,只是重申会“严格审批”、要求雇主到劳工处进行实地招聘。然而,当职位薪酬中位数过低、全职定义仅为每周35小时(远低于饮食界54小时的工时中位数)时,这些措施形同虚设。

现实是,香港饮食、零售业面临的最大困境并非雇主所谓的人手短缺,而是租金过高、本地消费力疲弱、商业模式单一,香港街头巷尾空置舖位随处可见,一间又一间商舖不堪租金重负而结业。即使劳工成本被压至最低,许多餐厅依然无法在疯狂的租金和萧条的市道中生存。就连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也承认,随着结业潮持续,目前餐饮业人力已经充足,没有必要再大规模输入外劳——单是一间大型酒楼结业,就可能有超过100名员工失业。

归根结底,香港需要的不是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内耗式发展,而是真正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善用科技、压抑不合理的租金成本,让企业有能力支付更高薪酬。本地劳工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才会增强,从而形成健康的内需驱动良性循环。《施政报告》是时候结束这场失败的政策实验,引领本港经济回归以人为本、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正途。

照顾者的议题近年受关注。(资料图片)

社福支援:摆脱剩余福利到普惠保障仍有路走

2021年人口普查显示,本港有188,569户独居长者及147,091户双老家庭。预计到2046年,长者人口将达274万,占总人口36%。面对人口急速老化的挑战,照顾者的议题近年受关注,但政府的应对措施仍停留在“派钱”层面,“为低收入家庭护老者提供生活津贴计划”及“为低收入的残疾人士照顾者提供生活津贴计划”推出逾两年,成效仍然有限。

有调查发现,近四成受访护老者处于“高负荷”状况,两成曾有自杀或自残念头。2022年至今发生至少14宗照顾者命案,当中一半并非社署跟进个案。今年2月屯门蝴蝶邨78岁老翁倒毙家中,其智障儿子“伴尸”多时;5月葵涌石篱邨83岁独居老翁化为白骨才被发现,估计已离世逾一年。这些悲剧反映的是整个社福体系的系统性缺失。

政府去年提出建立“护老者和残疾人士照顾者资料库”,至今仍在试行阶段。劳工及福利局康复专员陈伟伟表示,当局正向房屋署查询独老、双老家庭名单,研究透过分析水电数据推断高危家庭,但涉及私隐问题需与私隐专员公署商讨。如此拖拖拉拉的进度,令人担心整全的资料库仍要等待多少年才能出现,而孙玉菡早前亦指未有时间表,仅指希望能将保护网“做得好大”。

香港社福政策仍停留在“剩余福利”的资本主义观念——只为最贫困者提供最基本保障,而非建立普惠性的社会安全网。照顾者津贴设定苛刻的入息审查,每月提供不少于80小时照顾才符合资格;综援系统著重审批而非主动发掘需要;房署只管收租不理租户死活。这种将社福视为“施舍”而非“权利”的思维,导致许多社会上最有需要的市民,即使已水深火热,也不愿求助。社会需要的不是零碎的修补,而是社福观念的根本转变。现下似乎政府打算开始,不过到底最终能否实现,仍有待观望。

以人为本才是正道

综观现届政府三年施政,确实在多项民生议题上实现了“破局”——网约车合法化、㓥房认证制度、简约公屋等政策相继出台,显示政府不再回避积存多年的深层次矛盾。然而,“有政策”不等于“有成效”,从居住环境到劳工保障,从长者照顾到市民出行,政策执行中暴露的问题反映出政府仍未完全摆脱“头痛医头”的施政思维。周三即将发表的《施政报告》,市民期待的不仅是更多新政策的宣布,更是对现有措施的深度检讨和优化。香港需要的是一套以人为本、环环相扣的施政蓝图,唯有政府真正聆听民意、勇于纠错,才能让“幸福感”和“获得感”不再沦为空谈,让市民在这座城市找回安居乐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