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25|非本地生限额拟放宽至50% 北都大学城趁势提速?
新一份《施政报告》将于下周三(9月17日)公布,有传媒引述消息指,政府将进一步放宽八大资助院校招收非本地学生的上限,由现时相当于本地生学额的40%进一步调高至50%。教资会每年为本地生提供的1.5万个资助学额维持不变,不受非本地生比例提升影响。
特区政府一直强调,本港有五家大学名列全球百大,是具吸引力的国际人才与教育枢纽。香港大学校长张翔日前接受《香港01》专访亦指出,港大已接近用尽40%的非本地生取录限额。有议员欢迎进一步放宽,但亦有人指出,目前40%的限额整体仍未用尽,不应急于追求数量上的跃升,而是应更合理规划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目标,确保社会资源与公共财政均能承受扩容带来的压力。
2023年施政报告提出非本地生限额由20%倍增至40%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3年《施政报告》宣布,自2024/25学年起,将政府资助专上院校招收非本地生的限额由20%倍增至40%,以配合香港发展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目标。教育局月初向立法会提交的文件指出,各资助大学积极善用放宽后的限额,招收更多非本地学生来港升学。
在2024/25学年,修读教资会资助课程的非本地学生人数,由2023/24学年的23,100增至26,600人,升幅为15%。学生来自超过100个国家及地区。当中约17,200人修读超过200个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即港大等8间院校)资助的学士学位课程,相当于该修课程度本地学额的约23.2%。
教育局:密切留意进一步调整限额的需要
教育局表明,政府会继续密切留意进一步调整非本地生限额的需要。立法会内有不少声音支持进一步放宽本地生限额。有消息人士分析,放宽限额对政府没有任何代价,反而可缔造“双赢”,不只是让大学增加收入,更关乎为年轻人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及培育人才。
不过,亦有政界人士质疑现时是否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限额,指出40%的非本地生限额其实仍未用尽,而且香港是否有足够容量吸纳更多学生亦值得商榷,举例指政府虽然提出建设北都大学城,但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
该政界人士指出,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并非长久之计,不如先好好审视现时教育资源的承受能力与资源分配,订立一个合理规划,例如做个未来五年的规划,对本地学生与非本地生的比例作合理预测,避免资源分配失衡,同时评估各项配套是否能够支援。
张翔:港大已接近用尽40%限额
事实上,扩大招收非本地生的构想与本地大专教育界的发展蓝图不谋而合。港大校长张翔日前接受《香港01》专访时便透露,港大新学年已接获破纪录的逾2.5万宗非本地生申请,同比大增约25%。
张翔表示,港大已接近用尽现时40%的非本地生限额,而当中的生源比例为内地生占六成,海外生占四成。他明确提出,未来的目标是追求内地生与海外生“五五比”的均衡比例,进一步提升校园的国际化水平。他相信,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点,对全球学生极具吸引力,地绿政治因素及卓越的学术环境,亦是香港优势。
增加非本地生,意味本地专上院校需要提供更多教学设施等硬件资源,以及增加教学人才。张翔便提醒,进一步放宽限额前,必须具备充足的硬件配套,例如学生宿舍。
北都大学城发展纲要明年公布
为配合打造国际教育枢纽的目标,特区政府已规划在北部都会区兴建大学教育城,李家超日前会见教资会成员时表示,政府正积极推进北都大学教育城的建设。不过,社会对大学城的规模与推展进度,不乏质疑。
立法会议员陈月明便曾指出,目前已有19间大学院校表明有意参与北都大学城建设,但政府预计要到明年才公布“北都大学教育城概念发展纲要”,有必要加快规划。她同时关注,政府为大学城预留的土地只有约80公顷,如何合理分配。
民建联、C15+等党派都支持优先发展北都大学城,三名议员周文港、陈月明、江玉欢早前共同发表研究报告,亦提出因应香港在发展国际专上教育枢纽上有“三高”(高学生需求、高学费收入、高储备)趋势,透过先发展大学城,以发挥其多项周边经济效益,为北都“打响头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