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指社会对“同区七年楼龄”收购政策不熟悉 无法客观分析

撰文: 吴美松
出版:更新:

市区重建局行政总监蔡宏兴今日(29日)在报章撰文,阐述市建局沿用超过20年的收购政策,包括在市价之上额外提供特惠金的策略,希望公众有更清晰的理解。他又指出,社会对“同区七年楼龄”收购政策的讨论热烈,认为此政策影响市区更新的速度与可持续性,但部份意见因对政策不熟悉而无法客观分析。

市建局行政总监蔡宏兴。(资料图片/夏家朗摄)

蔡宏兴在《信报》投稿,表示留意到社会就市建局的财务状况和“同区七年楼龄”收购政策有不少讨论,但有少数意见,因不熟悉市建局现行的收购政策,甚或存有误解,以致未能作出客观的讨论和分析。

他续指,市建局现时采用的自住住宅物业收购准则,是参考政府现行向受收地影响的自住住宅业主的“自置居所津贴”赔偿准则而制订,自2001年起沿用至今。市建局在收购自住业主的住宅物业时,除了会给予市值交吉价外,亦会额外加上一笔慷慨的自置居所津贴,以协助他们购买较新的替代单位。

市区重建局行政总监蔡宏兴今日(29日)在报章撰文,阐述市建局沿用超过20年的收购政策。(资料图片/任葆颖摄)

“自置居所津贴”为假设重置单位(与收回单位面积相若、位于在特点及交通方便程度方面属类似地区的7年楼龄单位)价值与被收购物业市值的差额,透过公开抽签方式,委托7间独立专业测量师行分别就项目的“假设重置单位呎价”进行独立评估,从而厘定收购呎价;市建局不会影响独立评估的结果。

蔡宏兴又称,随着楼龄50年或以上的旧楼数量急剧增长,私楼失修及老化的情况愈发严重。市建局提供的优厚补偿使不少旧楼业主忽视大厦维修,导致楼宇日益老化,影响安全及环境卫生,并造成物业贬值。这使得市建局对旧楼业主的“同区七年楼龄”收购价与实际市场价值的差距愈来愈大。若继续沿用现行政策,收购50年以至60、70年楼龄并不断贬值的楼宇,将难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推动市区更新,形成恶性循环。

鉴于发展商的投标意欲预期短时间内不会回复积极,市建局决定推迟部分重建项目的招标时间表,时任总监韦志成承认会影响市建局的现金流状况。(资料图片)

他亦说,市建局的收购价格普遍高于私人发展商,这导致旧楼业主更倾向接受市建局的收购提议,不愿接受私人发展商的收购提议,从而延迟了旧区更新进程;又或令私人收购的成本上涨,造成土地及房屋价格上升这恶性循环现象。例如,土瓜湾的收购建议每平方呎达13,891元,远高于市场平均价。

财政方面,蔡宏兴表示市建局早前公布2024/25年度的财务状况,截至本年3月31日,其资产净值为436亿港元,当中包括212亿港元总流动资金,财务仍算稳健。

不过,受全球经济不稳定、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等因素影响,本港经济及楼市在疫后的复苏缓慢。在楼价、地价预期将不会有大幅度增长的环境下,市建局的现金回流受到影响,亦凸显出现行高于市价收购政策,对旧区更新的可持续性带来财政困难、社会资源未能有效率善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