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读者的情书:一个专栏作家的七年成长

撰文: 半宅职薯
出版:更新:

时间回到 2018 年,那时候的“半宅职薯”,还只是一个在自己社交媒体耕耘,分享职场想法的素人。在一个厚着面皮积极争取机会的情况下,我认识了《香港01》的编辑,就此,我登上了这个主流媒体,一个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殿堂。

在我执笔为《香港01》撰写稿件的今天,时间刚好是我当日战战兢兢交稿的七年。这七年,世界变了,职场文化也变了。我公司由几个人变成十几人,两个女儿已经由小女孩变成少女。而我自己,也随着每一篇交付的稿件,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蜕变。

今次这篇文章,是写给在过去一直支持、质疑、甚至批评我的读者,也是写给七年来的自己。这是一封回顾,一场反思,也是一封迟来的情书,给那个在这七年之间经历过犯错、挣扎,但始终没有放弃思考与成长的不完美自己。

相关文章:“工作态度正常”的人买少见少!8大特征属基本 很多人却做不到

+12

对于实战操作的执着

今天翻看我最初在《香港01》的稿件,我看到一种对于职场不平事的愤怒,也看得出我以事业功利为核心的思想。

事实上,对于当时由职场小薯,经历多年后刚刚爬至一间小企老细的我,“生存”就是我唯一的课题。不懂得沟通、不懂得看人眉头眼额、不懂得向上向下管理,你就很快会被淘汰。这是我当时的价值观。

在这种“不懂生存便会死亡”的深刻焦虑之下,我在这个专栏中提供了大量能够让读者立即实战应用的职场工具,认为只要拥有这些工具,便能够帮助大家在职场的博弈之中安然无恙。

现在回想,当时的“半宅职薯”更近似一个几乎无个人感情的战术师:我提供上位技巧,管理工具,博弈思维等的操作手册,却鲜有触及这些表像背后的感性和情绪,一切仿佛就这么机械性。这是我的强项,也是我的盲点。

埋身的生存威胁

真正的思想转捩点,在于后来经济下滑,公司盈利出现危机的实际生存威胁。

我虽然在打工生涯管理过几十人的团队,但那时候的状况是,公司已经有非常完善的制度可供依从,我只是一个执行者。

但当我创业,公司由几个人变成十几人,我便需要学习建立制度,建立一个融合各位开国功臣都认同的价值观,人性化,却又须确切遵从的制度。那时刚巧遇上疫情来袭,整个社会的运作模式处于一种极速转变又看不清将来的状态。这对于当时的我,确实是一个巨大挑战。

而更大的挑战,是我却要在主流媒体的专栏下扮演专家角色。那种刚刚还为公司前程焦虑,在现实经济环境下显得苍白无力,三分钟之后又要执笔以自信笔迹提供职场工具的我,心理负荷其实非常巨大。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称职的所谓职场专家。

在我的太太启蒙之下,我明白到需要与时并进,站在年轻的一代角度思考。以成功者姿态去教导后辈同事,远不及一场双向的交流;为问题提供答案,远不及提出问题,和不同世代的同事及读者一起思考。

然后我领悟得到:真正的领导力,并不单单是发施号令的能力,更包括愿意理解、接纳人性的复杂性以及明白自己的脆弱。

相关文章:醒目、聪明、有智慧是“3种不同的叻”!位置错配只令你怀才不遇

+10

自我接纳与整合

我曾经以为,当一个职场专栏作家,须要是一个万事通晓,无所不能的成功人士,而我更因为这种误解而刻意装作自己很成功。

但今天的我终于理解到,表现得很成功,以及为自己过去多年所走的另类路径却成功生存而感到自豪,内心深处其实是一种对自己的不接纳:一种以“自豪”为伪装的“不接纳”。

对于自认为的缺憾不接纳,等于邀请别人去攻击自己。真正的成功人士,是那些即使在剥开职位、金钱、学历、声誉层层面纱之后,光着身子仍然处之泰然的人。而说实在,用外在成就去量度自己,实在愚不可及。

于是,我尝试提出问题,提出反思。我再也不为自己能够解答职场问题而觉得自己是专家,因为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这些解答只是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思考切入点。

我现在真正希望的是,能够观察出大家都感受得到,却又在脑海中组织不到的香港特有职场文化,以及人事权力流动角力,再把它组织梳理放上桌面一起反思。

管理风格的转变

上述心态上的转变,也在在影响我的管理风格。我在学习不再因为能够为公司制定政策,解决下属问题而感到骄傲,相反,这是一种另类的失败。

真正的成功管理,在于培育后起之秀,担上大旗,让他们独当一面。而我呢?却应该退到最后方,让自己放空、接触不同事物的不同面向、换位思考,然后提出一些疑问,一些观察,提点已担正大旗的后辈。

看得远,才能走得远

一个成功的知识型企业,基础不是严密的管控,而是深度的信任;一个带领高知识水平下属的领导者,不是忙于站在高位发施号令,而是应该融入于社群当中观察体验,然后代入不同身份角度提出问题。

相关文章:“系爱定系责任?”每朝起身返工不只因为穷 10大原因钱只属其一

+20

感谢,然后暂且休整

走笔至此,我想感谢《香港01》和每一位读者,提供一个平台让我和大家分享想法,互相学习,也让我与社会的不同界别接触,共同成长。

“半宅职薯”是一个笔名,也是一个符号。“半宅”代表的是在精神与物质上都有追求,也需要独处空间;“职薯”代表由小薯做起,追求职涯及个人成长的傻劲。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但我确信在商业世界有永远的朋友。此刻我在《香港01》按下暂停键,并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中场休息。这七年,我最大的学习就是“接纳与改变”: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职场的荒谬;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改变自己对职场和他人的看法。这说到底,就是对职场每一位人士的心理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