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M+希克藏品以情感解读中国当代艺术 走进38位艺术家内心

撰文: 梁嘉欣
出版:更新:

【展览/艺术/m+】走进当代艺术展厅,可能会看到奇形怪状的装置、意义不明的画作,让人担心自己“慧根”不足,看不懂艺术家的“高深莫测”。如果你也有过这种经历,那么M+博物馆最新的希克藏品展览“心灵图景”,可能就是为你量身订造的“当代艺术入门课”。

M+希克藏品展览“心灵图景”现场(M+)

这次,M+决定放下深奥的艺术史理论,用全人类共通的情感作为脉络,邀请你直接走进199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那个二十年风云变幻的中国,看38位顶尖艺术家的快乐、焦虑、感伤、质疑与惊奇。

以“情感共鸣”为策展纲领

M+希克藏品展览“心灵图景”现场(M+)

“心灵图景”聚焦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199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这二十年,是中国加快投身全球化、经历社会经济急速转型的时期,人们的心态与价值观也随之发生深刻改变。M+希克策展人武漠博士阐述:“‘M+希克藏品:心灵图景’探讨了一个关键时期,当时中国艺术家在应对身边环境剧变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艺术对话。”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下,艺术家们借由创作,记录下对社会环境的观察与思考,并捕捉个体在其中的真实生活感受。他们的作品,既是对社会变迁的回应,也为身处其中的我们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

M+希克藏品展览“心灵图景”现场(M+)

有别于传统的编年史或媒材分类,本次展览大胆地以“情感”为切入点。武漠博士解释,展览的编排“不依循时间或媒材分类,而是以情感共鸣为主轴,为观众提供一个更贴近心灵的视角”。展览汇集了岳敏君、刘韡、刘野、方力钧、邱世华等三十八位艺术家的作品,划分为八个主题展区,每个展区都围绕一个情感提问展开,引导观众深入艺术家的创作世界。

一场深入内心的情感诘问

《西元 2000 年》(2000)于“M+希克藏品:心灵图景”展览现场,2025年© 岳敏君(M+)

走进展厅,展品就向你提问:“你看到哪些情感?”你很难不被岳敏君作品《西元2000年》里那排标志性的“笑脸人”所吸引,他们咧嘴大笑,露出整齐的白牙,色彩鲜艳得近乎刺眼,而过度用力的笑容透出一丝诡异与不安。艺术家利用这种图像,揭示在消费文化席卷之下,那种被制造出来的、千人一面的“快乐”,背后潜藏著怎样的空虚与隐忧。

刘野的画作《枪》(M+)

刘野的画作《枪》,以他标志性的童话风格,描绘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拿著一把不成比例的手枪,纯真与危险的张力令人印象深刻。

王晋《冰· 96中原 》(M+)

转个弯走进“焦虑可转化为创造力吗?”展区,就弥漫著躁动与不安。譬如王晋《冰· 96中原 》系列照片,是他在艺术家郭景涵和姜波的协助下,于郑州一间新开张的百货公司对面筑起一堵冰墙,把玩具和珠宝等消费品封在冰里,引起人们哄抢,显示出商业时代人们道德价值观。

刘韡装置作品《别碰!》(M+)

当然,艺术家从不只是多愁善感。在“质疑也是一种力量?”区域中,刘韡的装置作品《别碰!》,用数以千计的可食用牛皮狗咬胶,搭建出一个看似辉煌的罗马式建筑模型。狗咬胶,是给宠物磨牙、排解焦虑的消耗品。艺术家却用这种极度不稳定、充满欲望暗示的材料,去建构象征永恒与权威的西方古典建筑,仿佛暗示看似坚不可摧的体制,实则脆弱不堪,内部早已充满了欲望与焦灼。

阳江组合的《书法花园》(M+)

而面对传统,展览则探问“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情感?”,看艺术家如何解构山水、笔墨、庭园等中式符号,将其转化为个人化的情感表达。阳江组合的《书法花园》,则将传统书法与按摩器、塑胶树等日常俗物并置,彻底颠覆了我们对“高雅艺术”的想像。

李杰的《在纯洁里,我静静地追寻你。》(M+)

而走进“感伤也可动人?”展区,作品就细腻、内敛得多,艺术家将个人的忧伤与孤寂化为灵感的清泉。 譬如李杰的《在纯洁里,我静静地追寻你。》,透过日常的物件与淡淡的色调,营造出一种诗意的哀愁,捕捉了生活中那些易逝的吉光片羽。

M+希克藏品展览“心灵图景”现场(M+)

“平静是甚么模样?”部分就展出了邱世华的作品。他画布乍看之下几乎一片空白,淡淡的白色与灰色,需要你走近,静心凝视,才能在光影变幻中,依稀辨认出潜藏其中的山水轮廓。这不是在“画”风景,而是在“修”心境。在那个喧嚣躁动的年代,邱世华选择向内探索,将创作视为一种反观自照的修行。

M+希克藏品展览“心灵图景”现场(M+)

除了以上作品,展览中还有许多宝藏等待发掘:刘方力钧描绘后沙士(SARS)时期的集体情绪、段建宇画中充满乡土气息又带点疏离感的姐姐等,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共通的情感。无论你对当代艺术的了解有多深,可能都能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共鸣。

【展览详情】
名称: M+希克藏品:心灵图景
地点: 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二楼希克展厅
展期: 2025年8月22日起全面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