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还记得利东街的巨型月亮吗?拆解英国艺术家《月球博物馆》

撰文: 梁嘉欣
出版:更新:

【中秋/艺术/装置】又到一年中秋,家家户户准备好灯笼月饼,翘首以待人月两团圆的温馨时刻。赏月,是这个节日里最诗意的传统仪式。但如果有一天,月亮不再遥不可及,而是降临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城市中心,会是甚么景象?

“月球博物馆”曾在香港湾仔利东街展出。(Luke Jerram Twitter图片)

相信不少香港人对这个画面并不陌生。在2017年的中秋,湾仔利东街上空,就曾经有一颗直径达七米的巨型月亮悬浮在商舖之间,散发出柔和静谧的光芒,令人难忘。这个名为《月球博物馆》(Museum of the Moon)的艺术装置,不仅成为了当年全城热话的“打卡”圣地,更成为我们的集体记忆。这个“月亮”的创造者,正是来自英国的跨界艺术家Luke Jerram。在中秋佳节,让我们再次走进他与《月球博物馆》的奇想世界。

以NASA数据复制的月球表面

“月球博物馆”早前已在世界各地展出。(Luke Jerram Twitter图片)

第一眼看见《月球博物馆》,许多人会惊叹于它的巨大与逼真。这个直径七米的庞然大物,是Jerram以1:500,000的比例,精确复制月球真实面貌的成果。球体表面所呈现的,是来自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相机”(LROC)所拍摄的超高解析度图像。

“月球博物馆”早前已在世界各地展出。(Luke Jerram Twitter图片)

这意味著,球体上的每一公分,都代表著真实月球表面5公里的地貌。那些我们熟悉的月海、环形山、陨石坑,都以惊人的细节清晰可见。当你站在这颗“月亮”之下,细细端详其上的纹理,你所看到的,几乎就是太空人凝望月球时的景象。作品更配上了由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得主Dan Jones创作的环绕声景,融合了月球相关的音乐、声音档案与太空人的对话,让观众的沉浸感推至极致。

+8

Jerram的创作初衷,源于他对月亮一直以来的著迷。他成长于英国布里斯托,那里有著世界第二大的潮汐。每天看著潮起潮落,他深切感受到月球对地球的巨大引力与无形影响,这份力量启发他将月亮“带到”人间,让人们能近距离感受它的存在。自2016年面世以来,《月球博物馆》已在全球超过40个国家巡回,在教堂、科学馆、户外公园甚至游泳池上展出,吸引了超过2000万人观看。

“造月者”的背后

Luke Jerram(资料图片)

Luke Jerram出生于1974年,以其横跨科学、艺术与工程的创作而闻名国际。他的作品不拘一格,从巨型的天体装置,到精细的玻璃雕塑,再到引发全球热潮的公共艺术计划,无不展现出他对“感知”(Perception)的深刻探索。

有趣的是,Jerram本人是一位色盲。这个生理上的特质,反而成为他艺术创作的独特视角与催化剂。他曾坦言,因为无法分辨细微的颜色差异,他更专注于事物的形态、结构与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这也解释了他为何对创作透明的、没有色彩的艺术品情有独钟。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玻璃微生物学》(Glass Microbiology)系列。自2004年起,他与专业的玻璃工匠合作,将爱滋病病毒(HIV)、伊波拉、猪流感等致命病毒,创作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玻璃雕塑。这些作品将肉眼无法看见的微生物放大了数百万倍,并刻意以纯粹透明的玻璃呈现。

Jerram解释,病毒本身是没有颜色的,因为它们比光的波长还小。教科书和媒体上那些色彩斑斓的病毒图像,其实都是后天人为添加的。他希望透过这些晶莹剔透的雕塑,剥离人们对病毒的恐惧与偏见,纯粹地欣赏其复杂而脆弱的结构之美,同时引发关于科学、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

Luke Jerram近期亦完成了制作新的地球艺术品,展示由太空看到的这蓝色星球的模样。(Luke Jerram Twitter图片)

Jerram的创作光谱极广,继《月球博物馆》后,他又创作了姊妹作品《盖亚》(Gaia),一个同样直径七米、呈现地球面貌的装置。他希望借此引发太空人从宇宙回望地球时所感受到的“总观效应”(Overview Effect),唤起对地球生命的敬畏感,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迫切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