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监制及导演专访(下):为角色寻找配音,重要的是其气质

撰文: 梁嘉欣
出版:更新:

【专访/电影/香港动画】七年,足以让一个婴孩长成学童,也足以让一个梦想从萌芽到开花结果。但对于香港动画电影《世外》(Another World)的团队而言,七年则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世外》剧照(安乐影片)

这部作品不仅超越了《麦兜》系列单部电影的金马奖提名纪录,荣获三项大奖提名,更在“动画界奥斯卡”法国安锡影展入围主竞赛单元。其北美发行权,更由发行过《苍鹭与少年》的奥斯卡得奖发行商GKIDS拿下,足见其国际份量。

在掌声与荣誉背后,是监制兼编剧杨宝文(Polly)与导演吴启忠(Tommy)对创作的坚持。上篇访问我们拆解了《世外》的世界观以及角色构建, 本次专访,我们将与两位主创深度对谈制作、融资与选角的幕后,也谈谈他们最想传递给这个世界的讯息。

从短片到长片制作的巨大鸿沟

《世外》剧照(安乐影片)

《世外》从一部14分钟的短片,扩展成近两小时的长片,体量放大了近十倍,挑战更是几何级数的增长。“做短片,就像在写一本小簿子,”Tommy如此形容,“你要修改,打开簿子,找到那一页,擦掉重写,很快就能改完整本。但做长片,就像从屯门坐巴士去尖沙咀,路途遥远,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种直观感受上的巨大差异,源于动画长片工业化流程的复杂性。“有时候我只是想将一个镜头拉长一秒,这件看似微小的事,却需要启动一整个链条:我要跟美术部沟通、通知上色组、动画组要重新制作,音乐与音效部门也需同步调整,所有环节都紧密相扣。你无法再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地‘边做边改’。”

《世外》剧照(安乐影片)

过去习惯在最后一刻仍在打磨细节的Tommy,必须学会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在宏观规划下,保持局部的有机性(organic)。“我们的制作不是完全线性的,有些部分做好了,有些还没开始。但当回顾时,若发现继续下去会导致后续剧情出现矛盾,便会陷入两难。”

他描述了创作过程中的挣扎,“我们只能将已完成的部分视为‘禁区’,不能再碰,然后在中间的扣连处不断游走、修改。所以即使有了剧本和分镜,中间的变数依然极多。直到配音、甚至混音的最后一刻,我们都还在思考如何剪辑,如何让故事更好。”七年的制作周期,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对团队心态与耐力的极致磨练。

作品被中东投资者一眼相中

《世外》的中东投资,来自一场“Cold Call”(摄:黄宝莹)

作为独立电影人,Polly习惯了带著项目在世界各大创投会上寻觅知音。在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HAF)获奖后,她敏锐地瞄准了东京国际电影节一个专为动画而设的市场。三天,四十多场提案,而转捩点,源于一次看似随意的“Cold Call”。

“因为别人不认识你,只能靠自己主动出击。我在名单的‘A’字头里,随意选了一些名字,很多中东人的名字都以‘A’开头,就这样,我们约见了一位沙地阿拉伯的投资者。”Polly笑著回忆。

《世外》剧照(安乐影片)

当他们讲述完这个关于东方轮回、生死循环的故事后,对方的第一反应让Polly和Tommy当场“O嘴”(目瞪口呆):“他非常肯定地说:‘我觉得这个项目在中东一定会很受欢迎。’”

Polly坦言当时内心充满疑惑:“我心想,你真的明白故事在说什么吗?我们讲轮回,但伊斯兰教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她小心翼翼地试探:“我们的故事元素,会不会跟你们的宗教有所抵触?”对方却一派轻松:“不用担心,我们这里的人很习惯看Netflix,知道这是外国文化,不会视为冒犯。”

《世外》剧照(安乐影片)

“我们每一步都感到很震惊,”Polly说,“从没想过一个讲轮回的香港动画,会被中东的投资者如此看好。他比我们自己还要确定这个项目会成功。”会议结束后,两人并未抱太大期望,但几天后,他们接到了“老板想见你们”的电话。在短短两三个月内,合作敲定,他们踏上了前往沙地阿拉伯的旅程。

Tommy补充道,这次合作也与时代的变迁密不可分。“我们去的时候,沙地阿拉伯刚刚对外开放不久。他们告诉我们女人开始可以开车,国家正在大兴土木,为世博和奥运做准备,希望在文化和基建上与世界接轨。”这家投资公司,正是将《鬼灭之刃》等日本动画正版引入中东的先驱。“他们是第一家投资动画电影的公司,而我们,是他们的第一个项目。”

《世外》剧照(安乐影片)

这段合作最有趣的插曲,莫过于他们第一次听到阿拉伯语配音的反应。“我们完全无法判断情绪,”Polly笑得合不拢嘴,“小鬼这个角色,本应是木讷、呆板、不懂人情的,但阿拉伯语的音调非常高昂,充满激情。我们听的时候面面相觑,不知该作何反应。”Tommy则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但你若当作日文来听,其实情绪是到位的。能感觉到那班配音演员非常用心,充满热血。”

配音寻找的是一种“气质”

《世外》剧照(安乐影片)

近来,社交平台上关于电影配音的讨论时常聚焦于“明星效应”,但《世外》创作团队的视角,显然在另一个维度。

“这个项目最珍贵的地方,就是它由始至终都是我们想像中最好的模样,”Polly表示,“不只是配音,包括音乐、音效、美术设计,每一个部分都是我们反复商讨后,认定对故事、对创作最好的选择。我们很感恩能有这样的创作自由,也希望这份纯粹的创作初心能传达给观众。”

将焦点放回主角“小鬼”和“小妹”,导演Tommy详述了选择钟雪莹和蔡晓童(童童)的原因。“小鬼这个角色本质上是‘木独’(木讷)的,他是在学习如何成为‘人’的过程中,情感才慢慢被点燃。这个转化非常细腻,需要层层递进。”因此,他们寻找的不是单纯的声音,而是一种“气质”。

“我们需要演员懂得处理细微的情绪转变。而钟雪莹和童童的声音,我们一听就觉得‘是了,就是这种感觉’。她们的声音很动听,而且具备我们需要的表演功力。”Tommy形容那种契合感,不像是在“选角”,更像是一种寻回。他说:“就像找回了角色本来的记忆,感觉她们的声音,本身就是一对。”

《世外》剧照(安乐影片)

关于“放下”与“相信”

历时七年,走过无数高山低谷,这部电影终于将与观众见面。当被问及最希望观众从中带走什么时,两位创作者的答案,回归了创作的初心。

Polly表示制作《世外》第一个心愿是让世界知道,香港有一位这么厉害的动画导演。(摄:黄宝莹)

Polly首先分享了她的两个心愿:“第一,我很想让世界知道,香港有一位这么厉害的动画导演。我觉得我做到了,完成了这个任务。”她继续说道,“第二,我希望能写出一个故事,当你感觉这个世界很不济、很糟糕的时候,它能成为一颗种子,在你心里悄然开花,告诉你:‘其实你是可以释怀的,你可以放下。’它能成为你放下执念的养份。”

她坦言,这个目标能否达成,无法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判断。“或许这颗种子要等到十世之后,在某个离奇的时刻才会开花。我不知道,但我真心希望如此。”

《世外》剧照(安乐影片)

Tommy则是诠释了他对“放下”的理解。“真正的放下,是当你了解到,所有事情的发生,都需要你的‘意念’和你的‘缘份’相互契合。如果当下两者无法并存,不代表那件事是错的,也不代表它永远不会发生,只是在庞大的时间尺度里,你不知道它何时会发生而已。”

他总结道:“可能要过很多年,甚至等你化为尘土之后,那件事才会圆满。因此,你唯一能做的,便是相信你这一刻的善良,它一定会流传百世。只要时机对了,美好的事情总会发生。当你懂得了这一点,你也就懂得了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