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动人记忆──《村声回响:聆听香港村校记忆》(下)|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村声回响:聆听香港村校记忆》作者史嘉茵希望透过香港村校的校歌歌词,记载村校辉煌时期的人事物,本书正是她逾十年的研究成果。校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载体,连结师生对学校的记忆,令几近消失的故事,得以流传下去。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留住动人记忆──《村声回响:聆听香港村校记忆》(下)

《村声回响:聆听香港村校记忆》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rthk.hk/radio/radio2/programme/bookview

宛如动植物公园的村校——火炭公立学校

你知道火炭以前是一条客家村吗?就连地名也是由客家话“河滩”的译音演变而成。火炭公立学校前身为沙田火炭村私塾,二战时期曾被日军征用为马房。这儿与动物结下的缘,还延续至校舍翻新为公立学校之后。有旧生表示,学校宛如一座动植物公园,它设有种植马尾草与凤凰木的区域,连有毒植物也有其专属的种植区;校内亦设有动物园,饲养白兔、猴子、孔雀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两条从工展会购入的鳄鱼:“以前的工展会设有鳄鱼馆,买两件衬衫,就会送两条幼鳄。当时有位黄老师就这样把赠送的鳄鱼带回学校饲养。”史嘉茵指,透过故事她才知道以往工展会原来有鳄鱼展出,在了解村校历史的过程中,也因为这些趣闻而更了解香港旧事。

火炭公立学校(资料图片)

这位在校养鳄鱼的黄老师还在学校执掌一间“标本室”,搜集了昆虫、鸟类、草药、有毒植物、野果等动植物标本来展示。这些动物大多由从事渔业及农业的学生家长送赠,当中更有一头由禾寮坑村农夫赠送的双头猪标本,其外形奇异,吸引不少好奇的学生前来观赏。黄老师表示,自然科的教学不限于课本,也不限于课室。学生能透过观察植物的外观,学懂区分有毒和无毒的果实,避免祸从口入,同时也增广见闻。这种六十年代已有的教育观念,与现今“全人教育”不谋而合,令人不禁对前人教育观的前瞻性表示赞叹和钦佩。

用校歌唤起学习记忆

这本书的小标题为“聆听香港村校记忆”,在第四章收录了三十首村校校歌的简谱及歌曲,正呼应着史嘉茵出版此书的初衷。

坪洋公立学校(资料图片)

“校歌”对史嘉茵的意义为何?这得从她十二年前认识第一间村校开始说起:“二零一三年,我和几位朋友刚毕业,有意寻找一些闲置空间作为工作室及表演场地,但香港找地方真的很困难,后来发现香港有很多闲置土地,我便到了打鼓岭,认识了坪洋公立学校。”此行令从未接触过村校的史嘉茵深深被这所宽敞、美丽的校舍吸引。坪洋公立学校令她最为深刻的是校歌的歌词:“云山苍苍/碧树茫茫/田畴树绿/稻麦飘香”。透过与旧生交谈,她才明白这四句歌词的意思:“该处以前是种米的,稻米收成时,风一吹过,便能闻到稻麦的香味,所以当时我想:村校的校歌能为我们提供想像空间,成为我们联想旧时村落景色的媒介,连系着不同年代旧生的记忆。”

偶遇创作校歌的机会

村校不但拓阔了史嘉茵对香港的认识,还给予她一个创作的机会。二零二三年,史嘉茵受邀为粮船湾公立学校创作一件艺术作品,她本打算从校歌中取得创作灵感,不过当她向旧生一问才惊觉,粮船湾公立学校并没有校歌。即使没有校歌,旧生们都不约而同对学校有相同的声音记忆——学校特别的钟声。它并非一段旋律,而是一种敲击金属容器的声音。机缘巧合之下,史嘉茵便萌生创作校歌的念头,亦有赖过往十年她对村校校歌的研究,令她对校歌的创作模式有了蓝图,加上集合旧生的意见,这首校歌最终能顺利诞生。

留住记忆,是最好的保育方式

我们难免要接受村校时代快将终结的现实,但与此同时,守护村校的人和事,得以让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录延续下去。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