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之美‧华服盛典游园会” 看香港长衫技艺的传承之路
在快时尚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一件需要耗费无数心神、手工缝制的长衫,其价值与意义何在?当香港仅存的国宝级长衫师傅年事已高,这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技艺,又该如何传承?
近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一场名为“传承之美‧华服盛典游园会”的文化盛事在观塘裕民坊展开。现场洋溢著浓厚的传统气息,市民在茶艺、剪纸、糖画等摊位间流连忘返,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次活动由观塘民政事务处与观塘区议会合办,香江会-汇天下、香港史学会、香港工夫茶艺文化协会、香港长衫协会、香港理工大学时装及纺织学院支持,活动旨在透过丰富多彩的体验,让市民沉浸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借以加强市民对中国历史及文化的认识。
而在这片热闹之中,一场关于香港长衫的深度分享会,更是串连起了历史、技艺以及未来。
融汇中西的百年演变的香港长衫
活动由历史学者吴国禧博士的分享拉开序幕。“如果要追溯长衫的建制,最早可以数到清代。”吴博士娓娓道来,长衫的形制源于清代的“右衽直裾袍”,其剪裁垂直,不刻意凸显身体曲线。男装长衫的形制自上世纪初至今变化不大,并在香港的宗族礼仪、传统社团庆典中,作为一种身份象征,实现了活态传承。
女装长衫的演变,则是一部微缩的社会变迁史。从二十世纪初新女性为追求性别平等而穿上男袍,到后来为迎合修长体态而变得越发窄身,真正的飞跃发生在上世纪中叶的香港。“大量裁缝师傅由内地来到香港,”吴博士指著台下的学员们说,“他们将西式立体剪裁的思维,应用在中式精湛的工艺上,融合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立体剪裁长衫。这是在五、六十年代由香港传播到世界各地,代表华人女性的服饰。”
这种融汇中西、灵活创新的“香港风格”,正是“香港中式长衫制作技艺”于2021年能独立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核心原因。它不仅证明了香港在技艺保育上的独特贡献,更彰显了长衫在连结华人社群身份认同上的重大意义。
深度培训新生代学员
然而,荣誉的背后是传承的焦虑。“这个计划的诞生,源于我们对长衫技艺传承的迫切感。”香港长衫协会副会长黄惠霞女士一语道破行业的“痛点”。她回忆,长衫曾是五、六十年代香港妇女的日常服装,但随著成衣兴起与社会西化,加上大批老师傅退休或移民,整个行业出现了严峻的人才断层。如今,技艺精湛的资深师傅,全港仅余四、五位。
“他们毕生积累的工艺极需传承下去。”传统那种日夜相随的学徒制,在现代社会已难以为继。为了应对这场与时间的竞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的全力支持下,“香港中式长衫制作技艺传承培训计划”应运而生。此计划摒弃了过往大规模但留存率低的模式,从众多申请者中严格筛选出22位已有基础的学员,让他们直接跟随国宝级师傅,进行为期100小时的深度培训。核心目标只有一个:让学员从为自己缝制,跨越到能为他人量体裁衣。
黄女士期望,透过新一代匠人的努力,能鼓励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也多穿长衫,改变“长衫只是隆重场合服饰”的观念。至于学员能否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师,她认为那是下一步的目标,当下最可贵的,是看到他们对学习抱持的极大热诚与使命感。
从“学员”转向“师傅”思维
对于刘洁仪、邓淑仪、黄芍山等学员而言,尽管已具备中式服装基础,但参加这个要求严格的计划,是为了追求一次真正的蜕变。“我们渴望能跟随国宝级的老师傅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学习,让手艺更上一层楼。”学员们分享道。他们追求的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专业态度的内化。邓淑仪表示:“过去在兴趣班,犯错了可以慢慢改。但这里的压力完全不同,一件真丝长衫,多错几针就会留下痕迹。”
这100小时的浓缩训练,是一场从“学员”思维转向“师傅”思维的完整实践。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为真人制作”所带来的实战压力,学员黄碧莹直言为陌生人度身最难,梁玉萍更补充,在学习中才发现原来以前连自己的站位都是错的,会被师傅立刻指正。
同时,学员黄芍山体会到,最大的考验在于如何为非标准身材的客人扬长避短,她感叹:“长衫看似简单,但越简单越难。它不像西装有内部结构支撑,全靠精准的剪裁与手工去贴合身体曲线,这最考功夫。”
由于作品最终会被公开展示,整个过程成了一个“不容有失”的挑战。梁玉萍坦言,幸好有师傅在旁指导,当师傅点头说“可以了”,信心才油然而生。这100小时,让他们对布料特性、人体结构与手工细腻度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作品不再是练习,而是一件承载著责任与心意的“成品”。
今时今日,一件订制长衫的意义何在?
当问及时至今日,一件订制长衫的意义何在?吴国禧博士先从宏观角度分析,他认为长衫完美彰显了当代社会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首先是珍惜与耐用,精湛的工艺确保了衣服可以穿著极长时间,与洗几次就变形的快时尚产品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是物尽其用,传统师傅会想尽办法用尽每一寸布料。最重要的是跨代传承的价值,“我们听过一件男装长衫传承了四代的故事,后人即使身形不合,也可以再找师傅修改。”
而黄惠霞女士则认为,长衫的魅力在于它的“以人为本”和“独一无二”。“每一件长衫,都是学员与展示者深入沟通后的成果。从挑选一块最能代表自己的布料,到决定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款式,整个过程都充满了个人化的选择。”她形容,这是一件极其珍贵、有温度的艺术品,绝非冰冷的工厂商品。在讲求效率与标准化的时代,这样一件承载著匠人心血、穿者个性的长衫,或许正是我们寻回文化归属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