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战役:香港社会不应错过的民族抗争记忆
云南松山脚下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中,402座雕塑里的“娃娃兵方阵”格外醒目。每年有无数人来到这里,在雕塑胸前塞满奶糖与巧克力——这些孩子当年甚至没见过这些,如今人们用这种方式弥补他们未尝过的甜头。这些年仅8至16岁的娃娃兵,本应在田间嬉戏、课堂读书,却因民族存亡的危机走上战场。其中多数是父母惨遭日军杀害的孤儿,也有因家园沦陷、贫困无依而辗转投奔部队的难童。当美国记者质疑“为何让孩子上战场”时,军官沉痛回应:“如果国家都没了,哪还有什么未来?”这句话道尽了当时“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的救亡图存困境。
虽然松山抗战雕塑群中的娃娃兵没有在松山战役中战死或牺牲,但娃娃兵的故事,是抗战历史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这一点也同样深深打动了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共同组织的“重走滇缅公路”主题采访活动上的每一位香港记者。
在香港的纪念碑林中,从圣约翰座堂的战争纪念碑到赤柱的英军坟场,镌刻著二战时期守卫家园、抗击法西斯的共同记忆。在千里之外的滇西松山,1944年那场持续96天的浴血之战,同样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1941年香港沦陷后,中国沿海对外通道几乎全被切断,滇缅公路成为盟军援华物资输送的“生命线”。松山位于滇缅公路咽喉,海拔2019米的主峰可俯瞰整条交通线,被誉为“东方直布罗陀”。日军占领松山后,用两年时间构建了40多座子母堡组成的防御体系,地堡由圆木、钢板与沙土多层覆盖,坑道纵横相通,形成“蜘蛛网式”防线。这里的战局直接关系到援华物资能否顺利抵达内地,也间接影响著包括香港在内的东亚战场形势——松山不克,则“生命线”不畅,反法西斯战争的反攻脚步便会迟滞。
松山战役的惨烈程度在二战史上极为罕见:中国远征军以7773人的伤亡代价,歼灭日军1288人,创下二战亚洲战场首次“玉碎战”纪录。面对坚不可摧的堡垒,远征军舍弃正面强攻,从山下开挖两条150米长的坑道,将3吨TNT炸药填入敌堡之下,最终以坑道爆破方式攻克主峰。
松山战役的价值在于它改写了中国抗战的战略格局。战役历时三个月,中国军队付出伤亡万余人的代价,最终全歼日军精锐第113联队,彻底打通滇缅公路。这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首次实现对日军“全歼式”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抗战反攻注入了关键信心。
很少有人知晓,抗战中的香港,曾是松山战役乃至整个滇缅战场的“隐秘后方”。彼时的香港虽处于日军占领下,却始终是情报传递、物资转运的重要枢纽:爱国志士冒著生命危险,将日军在东南亚的部署情报从香港传递至滇西前线;海外华侨捐赠的药品、器械,经香港辗转进入内地,支援著包括松山战役在内的抗战场面。香港与松山,看似相隔千里,却在民族危亡之际,共同编织起抵御外侮的“生命线”。了解松山战役,便是重新发现香港在抗战史上的独特角色——它不是孤立的“旁观者”,而是中华民族抗争叙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这份历史联结,不该在时光中褪色,更该成为香港社会认知“家国一体”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