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海明察|借力深圳APEC——香港能否把握“会议旅游产业”新机遇?

撰文: 梁海明
出版:更新:

梁海明专栏|寰海明察

2025年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于韩国庆州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宣布,2026年APEC峰会将于11月在深圳举行。这是中国第三次主办APEC峰会,亦是首次将这个高规格的国际多边会议落户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此举不仅彰显深圳“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更展示大湾区在国家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力。

对香港而言,应跳出“旁观者”心态,从国家战略大局重新审视自身定位,确立“主会场在深圳、副中心在香港”的策略格局。这不单是地理优势的自然延伸,更是国家高层战略布局下的一次角色升级。香港不能只停留于“参与”,而是要积极“承接”。例如,可考虑透过升级旅游发展局为“会议旅游发展局”,发挥香港在制度、国际网络及专业服务方面的核心优势,承办高端配套活动,与深圳形成互补,共同向世界展现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巨大潜力。

“主副联动”模式在国际会议的实践中已屡见成功案例。从东京—大阪到布鲁塞尔—海牙,区域内城市协同办会不仅能提升整体影响力,更能带动区域经济繁荣。香港若能在APEC筹备期间,承接专题论坛、工商界活动及文化交流等高端配套项目,不仅有助于巩固香港的国际化定位,亦能切实落实“十五五”规划中“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目标。这将进一步加强香港作为“国际会议之都”的竞争力,并在全球治理体系重塑过程中,为香港争取更多制度性话语权。

国家战略考量选址深圳

深圳成为APEC峰会的主办城市,相信绝非仅仅是轮值安排,而是国家战略深思熟虑的结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深圳在制度创新、科技发展、绿色经济及营商环境等多个领域已取得突破,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样板。近年来,深圳透过前海、河套等重点区域,积极推进制度型开放,并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其发展方向与APEC提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及贸易投资自由化宗旨高度契合。深圳主办APEC,不仅展示中国新发展阶段的开放理念,也凸显大湾区在国家外交及区域合作中的枢纽作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香港不能仅仅把自己定位为“局外人”,而是要积极思考如何转化自身优势,全面融入这个国际合作平台。香港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无论是法治环境、金融体系,还是专业服务及人才储备,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及亚太多边交流平台,香港累积了丰富的承办高规格国际会议经验。在“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家级战略框架中,香港在贸易、金融及绿色投资领域扮演了重要桥梁角色。

香港积极承接重塑形象

APEC为香港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作为APEC的独立经济体成员,香港享有独立发言权及政策参与权。在2026年深圳主办峰会期间,香港完全可以承接部长级会议、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活动及专题论坛,并聚焦绿色经济、智慧城市、科技创新及金融服务等优势领域,策划具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论坛,重塑“国际香港”的专业形象。

要真正实现“国际会议之都”的目标,特区政府需进一步提升政策支援力度,从制度层面推行改革。当前,香港虽已设有旅游发展局,但应考虑将其升级为“会议旅游发展局”,全面统筹会展资源、申办机制及场地协调,并吸引国际会展落户香港,推动会议经济成为本地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新支柱。同时,北部都会区作为香港与深圳融合的桥头堡,应在未来的会展经济走廊中发挥枢纽作用,成为承接大型国际活动及跨境会议的核心发展区域。完善北部都会区的交通基建、会展设施及周边配套服务,将有助于香港与深圳形成更强协同效应,为大湾区提供更广阔的会展腹地,并进一步增强香港的区域竞争力。

升级旅发局推动会议产业

当前,香港正处于“十五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是影响香港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深圳主办APEC峰会,为香港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契机。香港必须从国家外交战略及全球治理体系重塑的高度出发,积极参与会议经济发展,并在制度创新及国际合作中寻求新突破。

将旅游发展局升级为“会议旅游发展局”,推动会议产业制度化、专业化;协同深圳打造会展经济走廊,形成大湾区品牌合力;深化与国际组织的互动,提升全球话语权——这些举措不仅是香港对APEC契机的回应,更是香港重塑国际形象及内外发展动力的必然之举。

面对这场国家主场外交的重要机遇,香港不能再止步不前。发展会议经济,不仅是拓展经济空间的务实之举,更是向世界讲述“国际香港”新故事的重要平台。机遇就在眼前,香港能否抓住,答案即将揭晓。

作者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