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发者|从APEC选址看港深变局:深圳是未来,香港待转型
从边陲渔村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的蜕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而如今它又将迎来亚太经合组织的盛会,这背后预示着什么?
11月1日上午,在韩国庆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3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郑重宣布:“中方将于明年11月在广东省深圳市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33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一消息瞬间传遍世界,也标志着中国将继2001年上海和2014年北京之后,第三次担任这一亚太地区最重要经济合作机制的东道主。
而对深圳而言,这不仅是举办一场国际会议的机会,更是其城市发展历程上的重要里程碑。我们不禁要问 , 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重要活动,为什么是深圳? 不是香港?
因为香港是代表过去繁荣的模式;而深圳是代表当下与未来的中国兴盛。
深圳崛起是中国奇迹
习近平主席在宣布这一消息时特别指出,“深圳地处太平洋沿岸,几十年间从一个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一描述并非夸张。
数据显示,深圳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特区设立时的2.7亿元人民币,跃升至2024年的3.68万亿元人民币,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经济奇迹。作为中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重要窗口,深圳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集中体现。
APEC“中国年”照亮亚太
2026年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将是亚太地区共商发展大计的重要平台。习近平主席强调,“构建亚太共同体是实现亚太地区长远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这与他在本次APEC会议上提出的强化数智赋能、坚持绿色低碳、落实普惠共享三点建议一脉相承。
亚太各界人士对即将开启的亚太经合组织“中国年”充满期待。他们认为,中国将以此为契机同各方携手构建亚太共同体,促进亚太地区增长和繁荣。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威廉·琼斯表示:“放眼全球,不少地区仍处于分裂与动荡的阴霾之中,中国提出的倡议主张犹如穿越迷雾的光芒,为亚太和世界照亮前行方向。”
港深双城记格局已变
与此同时,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却面临着身份与定位的重新思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人选择北上深圳消费娱乐,无论是高中低消费都能找到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曾经引以为傲的香港魅力,在旧区破败、老字号消失、霓虹光管被拆除的现实中逐渐褪色。
香港的现状与其回归后的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比。有分析指出,虽然香港抵御了多次经济危机,但“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同时住房成本也迅速攀升”,香港的相对地位从曾经占内地经济总量的8.7%下降到不足3%。
深圳掌握了科技,就掌握了未来。在当今世界,金融需要科技,医疗需要科技,所有界别都需要科技。科技已成为核心生产力,而从前作为核心的地产,已逐渐转变为配套支撑。
这种转变在文化领域尤为明显。最近开幕的深圳文化广场,其建筑设计、规模格局都展现出超越香港西九文化区的气势。深圳市举全市之力发展文创文旅文化,未来还将有更多大型文化文旅场地和项目落成。
深圳的图书馆设计模式规模理念、博物馆艺术馆类型与数量,都在量和质上超越香港,这已成为不争的现实。
同城化已成必然趋势
面对这样的格局变化,深港同城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香港其实条件很好,土地资源丰富,财金经验丰富,管理效率高,问题在于内涵/内容。
文化和科技才是未来软实力的竞争核心,而香港的转型需要改变过去的价值观和模式;拆墙松绑,需要行政程序配合文化科技软实力创新。
明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让香港学习如何更好地参与区域合作。我过去几年一直建议香港和深圳应该联合举办一次世博会,甚至共创一个以新格局为核心的全新类型科技文创博览会;展示科技如何改善生活、如何推动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生态北区?正正是一个可以用来在这个实验和展示的博览会平台。
这不仅有助于香港重新定位,也能促进两地协同发展。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指出:“加入亚太经合组织30多年来,中国从区域合作的参与者成为推动者和引领者。”这种转变在深圳身上得到完美体现。
“一国两制”需要与时并进
面对2047年香港前途问题,各方观点不一。前深圳市委常委张思平曾在著作中探讨香港2047年前景,认为大体上会出现三种选择:一是以珠三角九城市的制度为主体,将港澳纳入内地经济、社会、文化体系;二是以香港制度为主体,以国际化为导向的“一国两制”;三是维持现状的“一国两制”。
维持“一国两制”是唯一选择, 但“一国两制”需要与时并进,香港的未来都必须紧密结合科技,结合文化,寻找新模式。而深圳的成功经验,无疑为香港提供了宝贵参考。
深圳湾口岸港方口岸区的土地使用期限至2047年6月30日止,但物理边界的存在并不会阻碍深港两地的心灵互通。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选择深圳,是对这座城市创新活力的认可,也是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肯定。
当2026年APEC会议的焰火在深圳湾绽放时,那光芒必将同时照亮香港的夜空。两座城市,如同双子星,共同闪耀在亚太地区的上空,照亮着彼此的前行之路,也见证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