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公屋剪短螺丝|短了的螺丝 歪了的政策
被剪短的螺丝、被扩大的钻孔,暴露的可能远不止是建筑工地的施工瑕疵。小榄、柴湾、屯门,同一承建商旗下三个“简约公屋”项目,接连发现同样问题,岂是个别工人贪方便所能解释?如果只将其定性为“现场工序问题”,或许回避了更深层次的诘问:为追求“量”而牺牲“质”的操作,会否成为房屋政策的常态?
小榄简约公屋项目地盘于9月中旬爆出偷工减料丑闻,房屋局及建筑署发现,项目有23个连接现场建造混凝土核心墙的撑板上的螺丝,被擅自剪短。建筑署昨日(10月6日)表示,主动巡查涉事承建商“安保-俊和联营”的三个简约公屋工地,发现更多“现场安装的结构装置问题”。在检视了的4,000粒螺丝中,有约6%在未经批准下遭剪断;另外,2,000个铁板钻孔螺丝位置也有约两成被扩大。当局把事件定性为“现场工序问题”,又指已经成立独立调查专队跟进,并会视乎调查结果决定如何追究责任。
社会难免会问:面对MiC这种相对新颖的建筑模式,政府的监督体系、验收标准是否已经与时并进?对于承建商的管理,是否依然停留在传统建筑模式的思维中,未能更有效地针对MiC在接口处理、现场组装等关键环节,设立更迅速、更严格、更精准的监管要求?这些问题当然有待政府回应,不过,如果我们的讨论仅止于此,无疑将会再次错过反思整个房屋政策的契机。
“简约公屋”被政府视为解决房屋问题的亮点,核心在于“够快”。例如彩兴路项目只用了一年半就建成,创下香港高层建筑最快纪录。然而,简约公屋的螺丝事件却为官方宣扬的“香港速度”敲响警钟。当同一问题成规模重现,只将责任归咎于前线,是最廉价的解释。社会难免要问:是组装合成建筑法(MiC)与本地施工环境存在磨合困难?还是承办商为追赶官方设定的“死线”,而在流程与监管上作出了系统性妥协?毕竟,当政策目标被简化为一个可供量化的时间指标时,施工质量与安全标准,都可能成为被牺牲的对象。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唯快不破”的思维,正被用来包装成为房屋局的“政绩”。截止今年6月底,房委会公布的传统公屋轮候时间为5.4年,但房屋局公布的“公屋综合轮候时间”却是5.1年——看似缩减了几个月,但实际上只是因为把简约公屋计算在内。对于㓥房住户而言,简约公屋当然是“有好过无”;但对香港来说,万万不能把这种临时居所与传统公屋混为一谈,更加不能以此美化数据、模糊焦点,制造“问题正被解决”的假象。否则,如同被剪短的螺丝,虽然能暂时“拧上”,却会为长远的结构稳定埋下深远的隐患。
事实上,政府近年推出的简约公屋、社区客厅、租金津贴等房屋措施,本质上都是在为早已不堪重负的系统进行“维稳”和“补漏”。它们的共同点是“临时性”和“辅助性”,其潜台词是:租住公屋是次级选项。因为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市民走上“置业阶梯”。然而,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以置业为主导”的房屋政策哲学,导致了香港数十年来的困境——政府刻意抑制公营房屋供应,无力应对私楼楼价疯涨——结果,楼价与市民负担能力严重脱节,而作为社会基石的公营房屋体系,则长期处于资源不足、供应紧绌的状态。
这种顶层设计之下,公屋供应长期滞后,几乎是必然结局。政府不愿亦不敢大规模开拓土地、兴建大量的公营房屋,因为这势必会冲击由发展商主导的房地产市场。而每当民怨沸腾,便会抛出诸如简约公屋等权宜之计。它看似是在回应诉求,实则是在回避最核心的矛盾——修正那个将大部分市民排除在安居权利之外的、极不公平的资源分配体系。在楼价依然贵绝全球、仍有超过20万名㓥房人口的情况下,《长远房屋策略》2025年报告显示未来10年的公屋占比压缩、私楼供应减少,可见政府仍然迷信“置业等于上进”。
简约公屋的出现,正是在这个结构性困局中,一个看似理性却充满矛盾的产物。它承认了㓥房问题的严重性,却不愿以永久性的公屋来根治;它利用了MiC技术的便捷,却可能因监管不力而牺牲质量;它暂时缓解了部分家庭的居住困境,却以五年为期,将他们未来的安居希望,再次寄托于那条遥遥无期的传统公屋轮候队伍。然而,香港市民需要的,不是一个又一个临时又简约的过渡性房屋,而是一个稳定、舒适、可负担的安身居所。
被剪短的螺丝固然必须重新换上、拧紧,但更需要被校准和“拧紧”的,是倾斜资本商家的资源天秤,是盲目追求政绩的施政观念,是长期漠视“居住正义”的治理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