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游.杏林|忽冷忽热带来的“心动”?
作者:林祥智医生
超强台风桦加沙上周袭港,天文台一年内两度发出十号风球,创下1964年来的纪录;另一边厢,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持续,令酷热天气越见频繁,极端气候逐渐发展为“新常态”,除酿成自然灾害危及生命,亦对慢性病患者带来健康风险。今日就来谈谈极端天气与心脏病的关系。
高温易诱发心律不正
以酷热天气为例,高温下身体排汗会令体内水分及电解质流失,导致血浓度变高、变“稠”,血块因而易于凝结,令血管闭塞的风险相应增加。此外,人体散热时会扩张血管,导致血压下降,心脏需要更用力“泵血”才能维持血液循环。由此可见,体温升高会增加心脏负担,因此患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糖、心律不正等高危人士应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户外活动,外出时要做好防晒措施,适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防脱水。
温差大易触发心肌梗塞
若觉得暑热难耐,马上降温能否有效纾缓心脏负担?研究显示,当人体温差短时间内达到8.5度,心血管承受压力会显著增加,因为血管突然收缩会令血压飙升,有机会诱发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脏病。因此,当感到酷热不适,即时喝冰水、淋冷水其实最“伤心”。正确的应对方法是到阴凉地方歇息,缓缓补充水分。处于室内环境亦应保持凉爽通风,适度使用空调,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减轻心脏负担,切忌忽冷忽热,否则有机会适得其反。
天冷长者提防低温夺命
然而,严寒低温亦是心脏病患者的重大威胁。记得去年冬天某个晚上,寒冷天气警告生效,一位患慢性气管疾病的80多岁伯伯因气喘前往急症室求医,本以为是流感作祟,但因病人伴随心绞痛,同事立即安排他接受心电图检查,结果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跨部门团队即时启动胸痛中心治疗流程,顺利为其完成紧急心血管介入手术。
类似个案绝不罕见。研究指出,心脏衰竭患者冬季入院比率较夏季高七成五。当气温从25℃下降至19℃时,心脏衰竭住院风险会增加38%;而当温度降至11℃以下,风险更会倍升。除了寒冷气候令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荷,流感亦会增加并发急性心脏病的危机,因此心脏病患者尤需加紧预防流感。
今日是世界心脏日,面对气候及温度变化,或许我们都难以抵御外部环境对心脏健康的冲击,惟大家都能提升防范意识,积极“趋吉避凶”。同时,预防心脏病的重中之重仍是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做好心血管风险管理,万一出现胸痛、冒冷汗、呼吸困难等急性心肌梗塞症状,应立即求医,争分夺秒把握抢救的黄金治疗时间。
作者林祥智医生是玛丽医院内科顾问医生林祥智。
“园游.杏林”栏目由医管局医护人员撰写。“杏林”出自三国时代名医董奉的故事,后世以“杏林”称颂医护。医管局的杏林中人带领看倌园游杏林大观园。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