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员外”与“秀才”:行政主导下立法会议员的理想特质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江贵荣

2025年立法会换届选举在即。以“员外与秀才”这两种形象去形容未来香港立法会议员的共同特质,比起用年轻化、专业化更加具有形象感和画面感。

先说“员外型议员”,“员外”是一种历史上官方或半官方的身份和头衔,其特质“亦官亦商”,在地方上或专业领域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声望。

但是要注意的是,未来香港立法会要的是“员外”而不是“商贾”或“豪强”——商贾或豪强当然会比起员外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声望,但是对于立法会而言,他们背后更大的影响力和声望往往也拥有着更大的议价筹码和统战成本;若进入立法会,不管对于立法会本身还是需要立法会配合的特区政府来说都会显得有些“吃力”,甚至某些核心议题会形成对抗局面,让“行政主导”的特区政府在施政上显得有些“尴尬”。

再说“秀才型议员”,秀才虽然在文笔墨水方面比不上进士或状元,但是在“考试”方面最差的都拥有一定的基本功,不会犯糊涂和低级错误,甚至在学历上拥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但是同样要注意的是,未来立法会要的是“秀才”并非“进士”或“状元”,因为进士和状元之才实际上早已被高薪或高位“收入囊中”,极少在社会上流通,即使“撬墙脚”也要付出极高的成本,不符合利益。另外,立法会本身也不需要疯狂堆砌一堆状元之才,反而拥有政治基本功又贴民生地气的“秀才型议员”更适合进入立法会做事。当然,若然秀才做得好,相信也有很大机会可以“学而优则仕”,慢慢往更大、更华丽的舞台走。

虽然未来很有可能立法会会有更多的“员外”和“秀才”,但是各政党、各政团的角色依然在短时间内无法撼动其根基。始终在香港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民主制度离不开投票,离不开“桩脚”。各政党、各政团除了拥有“吸票”的组织能力外,巩固意识形态方面的政治能力也十分重要,毕竟香港不仅是有直选。中央也乐见香港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亲近国家和熟悉国情,例如在“十五五规划”便要求香港“促进”,而非停留在“保持”。

另外,各政党、各政团要深刻认真考虑“接班人”问题,继续保持“高风亮节”,避免各自政党、政团再次出现“大出血”情况。领导者要深刻思考安排“接班人”不代表要领导人“放弃权力”或让权,而是不断的新血才能做到“长期执政”这个目标。要敢于学习毛主席向年轻人说出那一句:“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

作者江贵荣。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