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立法会选举——香港选民的理性抉择与责任担当​​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陈小辛博士

2025年12月7日,香港将迎来第八届立法会选举。这场选举不仅是制度框架下的例行程式,更是香港市民对“良政善治”的又一次严肃叩问。近期社会上流传的“选举操控论”、“投票无用论”,实则折射出部分市民对政治参与的迷茫与困惑。本文从“理性抉择”与“责任担当”的双重维度,剖析选举的本质意义,并重申公民参与的价值底线。

​​破除迷思:投票不是“抽签”,而是“精准匹配”​​

有观察指出,部分市民对选举持消极态度,认为“祝福名单早已内定,投票形同虚设”。此类质疑看似犀利,实则混淆了“选举机制”与“选择权”的本质区别。

其一,选举是“需求面”的精准匹配​​。立法会议员的职能,是代表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进入议事场域。工商界议员需平衡资本与劳工权益,专业界议员须守护行业规范与创新空间,社福界议员则肩负弱势群体的兜底保障。这种多元代表性本身,正是香港作为国际化都市的治理优势。若市民仅以“派系标签”否定选举价值,无异于将复杂的社会需求简单化为“非黑即白”的对立。

​​其二,选举是“供应面”的动态调整​​。回归以来,香港经历过“占中”风波、“修例风波”等重大考验,每一次社会震荡都在倒逼治理体系的革新。2021年完善选举制度后,立法会功能组别与地区直选的结构性调整,正是为了破解“泛政治化”困局,让议事厅回归专业理性。

抉择逻辑:放下“选票焦虑”,实践“理性审视”​​

针对“选不出理想人选”的担忧,各位香港市民需以“差异化抉择”替代“完美主义”的苛求。 ​​

第一,选举是“有限理性”的实践​​。要知道,现实政治中,“理想候选人”往往可遇不可求。市民需摒弃“圣人万能”的选择幻象,转而聚焦候选人的“核心能力”:他的政纲是否契合区域发展脉络?他的履历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经验?他的言行是否恪守“爱国者治港”的底线? ​​

第二,选举是“风险管理”的必修课​​。拒绝投票看似“超然世外”,实则是将决策权拱手让予他人。2019年区议会选举的教训殷鉴未远:当激进派借助“反修例风波”攫取议席,整个社区陷入“政治凌驾民生”的混乱达数年之久。此次选举中,市民应尤其留意候选人过往例如议案表决取向、社区服务实绩等履职记录,规避“口惠而实不至”的风险。

超越选举:唤醒“责任意识”,捍卫“契约精神”​​

立法会选举的深层意义,远远超过一次简单的投票行为,而是关乎香港“社会肌理”的重塑。 ​​

其一,投票是“社会契约精神”的续约​​。香港作为多元社会,繁荣稳定有赖港人对法治精神的共识。选举制度的核心价值,即在于通过程式正义将分歧导向建设性对话。市民的选票,既是对“一国两制”方针的捍卫,亦是对“和谐共融”社会理想的践行。 ​​

其二,投票是“责任意识”的觉醒​​。近年来,年青人参与义工服务、社区共建的热情高涨,这种“公共性”正正是民主精神的底色。立法会选举正是将这种“微小善意”放大为“制度效能”的关键桥梁——当你为关注长者福利的议员投下一票,不仅是在支持某项具体政策,更是在强化“老有所养”的社会承诺。 ​​

12月7日的选票箱前,每个市民都将面临一场关于“何为香港人”的抚心自问。是选择做“冷眼旁观的局外人”,还是成为“躬身入局的建设者”?答案或者见仁见智,但​​投票率的每一次起伏,都在塑造香港的民主质地;让我们将几百万人的理性选择凝聚成推进良政善治的合力,让我们的“东方之珠”积淀出更厚的文明厚度​​。

作者陈小辛博士是香港优才及专才协会政策研究委员会会长,国际资产及风险管理协会(iARMA)荣誉顾问。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