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公院殓房收费争议的根源:香港殡葬服务体系要破地狱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安叶、胡桐

2024年,电影《破·地狱》以香港殡仪业为背景,借道教丧仪“破地狱”为引,叩问生死、人情与联结,不仅创下多项本土票房与电影纪录,更将香港独特的殡葬文化推向世界舞台。然而,现实中的香港殡葬领域,却正陷入一场与公共政策相关的争议。

10月31日,医院管理局原计划自2026年起,对原本公立医院遗体存放的免费服务实施阶梯式收费:首3日免费,第四日起每日100元,至第18日调高至200元,第34日后更增至550元。方案公布后,随即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在公众持续质疑下,医管局在11月8日“转軚”,大幅放宽免费存放期至28日,第29日起每日收费200元,第36日起才提高至550元。

政策转弯背后的深层角力

政策急转弯,虽能暂缓民怨,却未解决核心课题:香港的殡葬体系,究竟出了甚么问题?在这场从“3日”到“28日”的遗体存放免费服务日数的拉锯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定价争议,更是公共服务定位、资源分配与死亡尊严之间的深层角力。

香港公立医院遗体存放服务由“免费”转为“阶梯式收费”,这一政策转变看似突然,实则是香港殡葬体系长期结构性矛盾积累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此次事件是一个集中爆发。本文将辅以案例以及数据去解析其深层次原因。

第一,硬件设施长期超负荷运转,导致供需严重失衡。问题的核心在于医管局殓房使用率持续饱和。数据显示,遗体在医管局殓房平均存放时间不断延长,约一成遗体停放超过一个月,部分甚至逾年。由于积压严重,多间医院殓房使用率不时突破100%。以2024年2月至5月为例,38间医院殓房中就有八间出现使用率超负荷的情况。这种拥堵直接传导至后续环节。

与此同时,火葬服务同样面临容量瓶颈。在2005年,全港6个政府火葬场共设32个火化炉,年处理量仅约34,400节。尽管食环署致力维持“15日内火化”的服务承诺,但实际运作已捉襟见肘——需排期至第11至15天的火化申请比例,已从2011年的不足三成,飙升至2024年的九成以上。这一数据变化表明火葬场服务已处于供不应求的边缘。

供需长期失衡的结构矛盾

第二,在公共财政连续五年出现赤字的背景下,高昂的殡葬服务成本已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2015年立法会文件显示,政府火葬场的收回成本比率低至18%,意味着每项服务都在严重依赖公帑补贴。仅2015-16年度,火葬服务一项的财政亏损便高达约2.2亿港元。这还未算上新建设施的天价开支——兴建一座新骨灰安置所,动辄耗资20亿港元。

事实上,政府早在2015年就曾试图通过大幅提高火葬费用来缓解财政压力。根据立法会文件,当时政府提出将火葬费用累计上调至原价的4.3倍。土葬服务同样试图大幅加价。然而,由于调价幅度过高,该方案遭到立法会与社会的强烈反对,最终折戟。

当下对于遗体存放的阶梯式收费政策,可谓是当年失败举措的某种延续:同样是试图透过单方面调整收费来解决问题,同样因缺乏社会共识而引发强烈反弹。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不仅无助于从根本上化解结构性矛盾,更一次次地透支公众对政府施政的信任。

然而,我们亦须反思一个根本问题:殡葬服务是否属于政府必须为市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若将其视为民生基本保障,那么一定程度上的财政补贴确有其社会意义;但若完全脱离成本意识,长期以公帑填补亏损,亦非可持续之道。

问题的关键,或许并不在于“是否应该收费”,而在于“如何收得合理”。香港市民并非不愿分担成本,而是希望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见到政府的诚意与智慧——例如,是否已尽力优化流程、节约开支?是否曾考虑分级服务、引入社会资源?方案是否充分顾及基层市民的承受能力?2015年政府试图大幅加价火葬与土葬费用,以及此次推出阶梯式收费引发争议,本质上都是因方案未能取得社会认同。

当死亡成为家庭的二次伤害

值得警惕的是,系统性困境最终会转化为市民在悲痛时刻所承受的具体压力。

以遗体存放这项服务为例,首先,是仓促与等待的双重煎熬。一方面,火化时段紧张迫使许多家庭必须在第11至15天内仓促办理丧事,这与华人社会“择吉日”的传统习俗相悖。“择日”是指有些人在选择举行丧礼的日程时,会根据传统历法,安排于一个吉日举行丧礼,以求让逝者走得安心,也让亲属趋吉避凶。但在收费政策之下,家属对于逝者的这份心意,就会变得不太容易实现。另一方面,若因等待吉日或海外亲属而需更长时间,修订后的遗体存放服务收费方案(第29日起收费)仍会给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压力。

其次,政府大力推广的绿色殡葬,正被繁琐的行政程序拖慢流程,为有需要的市民带来不少烦扰。市民B的经历便是一例:他为母亲申请绿色殡葬时,从网站下载表格后以电邮提交,却迟迟未获回音;其后更被要求补交一份网页指引中从未列明的“纸本”文件,整个过程曲折反复,足足耗时近两个月。他不禁慨叹:“对于一个刚刚经历丧亲之痛的家属,竟要为撒灰这样简单的安排折腾两个月,实在极不理想,也非常难受。”如此低效的服务,不仅是对逝者的不尊重,更是对生者情感的双重伤害。

最后,是市民别无选择的经济重担。以公营骨灰龛位为例,在轮候经年、一龛难求的现实下,不少家庭只能转而以高价购买私营龛位。这种“公营短缺、私营主导”的市场,使基层家庭完全丧失议价能力,更遑论选择其他廉价选项。

死亡——作为人生必经的终程,殡葬服务实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其收费调整从来不只是财政问题,更直接牵动千家万户的生计负担能力。任何费用的上调,对许多家庭而言都可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在承受失去至亲之痛的同时,还要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这种“别无选择的选择”,正深刻反映香港殡葬体系深层次的结构性失灵。

在资源、尊严与效率之间破地狱

面对当前困局,解决之道不应局限于以收费作为疏导需求的工具,更应推动全方位的系统革新。我们或可善意理解,政府近期举措背后确有财政压力的考量;然而,良好的公共政策,应在尊重民生的基础上,寻求可持续的治理路径。因此,本文尝试抛砖引玉,探讨如何从制度层面纾解殡葬体系的结构性矛盾,以期推动更具远见、更贴近民情的改革。

首先,绿色殡葬应进一步大力推行。自2010年推广至今,绿色殡葬使用率虽从2014年的8.4%升至2024年的18.2%,但普及进程仍显缓慢。其瓶颈在于“体验”,而非“观念”。因此,政府的推广重心应从“鼓励使用”转向“优化体验”。本文建议采纳“中央平台”的构想,一站式办理所有申请,彻底简化流程;同时辅以费用减免等实质激励。此外,政府亟需就普及率不足的深层原因进行民意调查,从而精准施策,优化体验,推动绿色殡葬成为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其次,面对公营龛位轮候漫长、火葬服务排期紧凑、医院遗体存放空间几近饱和的严峻现实,香港若仅依靠本地资源增加供应,显然已无法应对这场系统性危机。要破解这道牵动无数家庭的社会民生难题,特区政府须跳出传统思维,以更开阔的视野将粤港澳大湾区纳入殡葬服务的整体规划,通过区域协作开拓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因此,本文建议活用大湾区资源。政府可考虑与内地相关部门展开专项协商,在深圳、珠海等交通便利的湾区城市合作建设符合香港标准与习俗的现代化殡葬设施。这些设施应全面涵盖遗体冷藏、火化服务及骨灰安置等功能,并可引入本港机构参与运营管理,既延续港式殡仪文化,也能在较短时间内大幅提升整体服务容量。

与此同时,最好同步建立一套便民高效的跨境殡葬流程,包括设立清晰的遗体与骨灰跨境流转指引、简化报关及卫生检疫手续,并配套推出专项交通接驳与税务减免措施,切实减轻市民在跨境办理丧事时的经济与行政负担。在土地与设施资源捉襟见肘的今天,这种以区域合作为导向的破局之道,显然比单纯提高收费或见缝插针兴建昂贵设施更具远见,也更符合市民的实际需要,为港人提供更多元、更可持续的生命礼仪选择。

电影《破·地狱》中的“破地狱”超度仪式,是指帮助亡者破除九层地狱的束缚,好让他们安息。而香港殡葬体系需要的,是一场“破除”现实困境的“地狱”。从“3日”到“28日”的政策拉锯,警示我们简单的价格调整无法化解深层矛盾。未来的改革,必须在公共服务定位、资源分配与死亡尊严之间找到平衡点。这需要政府展现出更大的决心与智慧,一方面持续提升内部效率与容量,另一方面大力疏通绿色殡葬与大湾区联动等外部渠道,方能引导香港的殡葬体系走向一个更具韧性、更富尊严的未来。

作者笔名安叶,长期从事政策研究与公共治理相关工作;作者笔名胡桐,史丹佛大学传媒硕士,曾任职记者,现为自由撰稿人。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