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无党无派,有心有力:立法会议员候选人的“务实新声”
来稿作者:陈小辛博士
第八届立法会选举的进程如火如荼,香港市民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有一股不贴政党标签、只循民生脉络的新力量渐渐显现出来——多位无党派参选人,有从基层服务里沉淀出民生洞察,或在专业领域中淬炼出务实思维,更有从平凡打拼中生长出的共情力。他们的出现,是对香港“良政善治”需求的精准回应,折射出这座城市对“为谁议政、如何议政”的深层思考。
这群无党派参选人身上,有一样鲜明的特质是“去依附性”带来的“民生纯粹性”,他们的政纲往往很直白:例如打击黑工,促进居民就,业动态调整外劳配额,惠及居民原区就业;又或是加快城区重建、楼宇维修,完善租置计划,推动青年留区照顾父母,“唔好再迫走我哋下一代”,要扶一扶“怕加人工”反失保障的尴尬的年青“所谓中产”群体;有的政纲聚焦区域发展,建议北环线及北都公路加快兴建,分阶段开通配合发展;更有政纲重视推行全人教育,重视学童多元发展和心理健康;关切中产困境细化到税制改革、外佣扣税、首次置业津贴……这种“不兜圈、不打太极”的政纲风格,有别于公众对政治表述的一贯刻板印象。
还有另一个特点,他们当中大部分学历高且有担任区议员的经历。有人关注少数族裔权益,服务地区十载,深谙调解服务有助于解决邻里之间诸如渗漏水、噪音滋扰等问题,遂推动调解进社区,以低成本高效率解决纠纷;有人18岁起随父辈落区服务,十多年扎根街巷,对街坊难题非常熟悉,提出的“楼宇维修支持”确是见过太多长者爬楼的无奈后提出的对症方案;有人深耕地区多年,深知“北都发展”不是建几栋高楼那么简单,于是在政纲里细化“每季招聘会”、“医院新建扩建排期”,要让发展红利先填饱基层的“民生胃”;更有人16岁便出来半工读,从职场打拼到投身地区服务,内心深藏了与父辈的遗憾。少了许多政党资源等的加持,他们自然更要靠“脚底板说话”。因为落区多了,听的诉求多了,政纲里的每个字眼,自然都带着“更贴地、更能见效”的份量。
有候选人意识到,其实不少已完结使命的临时建筑物并非“阻街、冇用”,反而是可以将其善用,增添青年活动空间,他倡议与现有社区设施配合,令有意艺术表演和艺术展示的青年可以有用武之地,直接提升地区艺术特色和地区经济。有候选人留意到区内公屋未来数年将分阶段落成,将有数以万计新人口迁入,他承诺当选后会监督医疗、交通、教育、社福等配套适时到位。有候选人强调重建不是赶居民走,而是和街坊一起规划新家。还有人把“宠物友善政策”、“动物警察”写进政纲,只因见过太多动物与居民的矛盾。
他们的存在,以另一种角度丰富了“无党派”的内涵:即不是“无立场”,而是“以市民福祉为立场”;不是“无能力”,而是“以专业与热忱补资源之短”,这些看似“小众”的主张,恰恰填补了传统议政中的空白。正如第七届立法会的稳健耕耘筑牢了发展的根基,为这座城市积累了“办大事”的能力;而这些无党派参选人带来的“务实新声”,将会为议事堂注入“办小事”的细腻,丰满民生的血肉。相信这些候选人们经已做好准备证明,优秀的立法会议员不一定要靠政党标签背书,但必须以“市民满意”为答卷。
在我看来,这股“无党无派却有心有力”的新声,正正是香港民主发展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生动演绎——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唯有以市民福祉为中心的议政力量,才能让香港迈向新的高度又饱含民生的温度。票箱也从来不是检验党派的强弱,而是议政者与市民的距离。香港需要的议员,不一定要属于某一个派系,而需要有“为街坊多办一件实事”的坚守。切勿小看街头巷尾民生小事的份量,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市民朋友们,不妨留心观察一下自己选区的众多候选人,然后在12月7日到票站投出心中至醒的一票。
作者陈小辛博士是香港优才及专才协会政策研究委员会会长,国际资产及风险管理协会(iARMA)荣誉顾问。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