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起示警垃圾时间、郑丽文喊中国人:台湾正进入认同反转期

撰文: 陈郑为
出版:更新:

台湾的政治叙事一向擅长宣称某种“不可逆的趋势”,自太阳花学运之后,“天然独”、“天然台”几乎成了政治正确,被描绘成一条笔直前行的历史道路:台湾人认同会随世代自动增强,与中国人认同将彻底切割,台独终将顺势抵达终点。民进党靠著教育、文化、媒体与选举语言,把这条线性叙事包装得近乎天经地义,甚至不少分析也跟著相信。然而,从今天的情势来看,这条所谓的单向轨迹正在松动。

曾任台湾陆委会主委、“九二共识”一词之创造者苏起本月初提醒“和谈是台湾最后一条路,不然就会进入垃圾时间”、郑丽文以“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当选国民党主席、赖清德近日高喊“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是不可碰触的红线”等,这三件看似分散的事件,实则共同揭示:台湾社会的认同版图正在重新排列,民进党期待的线性台独路线,已经走不下去。

回顾过去十年,在台湾琅琅上口的“天然独”之所以被视为趋势,是因为它被精心包装成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从未天然。那是一套由课纲、政治语言与媒体叙事堆叠而成的工程,原本就注定只能暂时有效。当年的年轻人对中国大陆既陌生又缺乏经验,确实容易与政治标签重叠。然而,当这一代人进入职场、开始面对房价、薪资与家庭压力,视野自然从政治拉回现实。他们透过抖音、娱乐节目、电商消费,看到两岸市场的差距,同步如旅游或工作机会让他们直接走进大陆城市,发现与观式叙事不一致的真实样貌。这些具体的生活经验逐步削弱了民进党过去十年塑造的那套认同架构,使曾经被贴上“天然独”标签的一代,开始对政治意识形态保持距离,甚至重新检视台独路线本身。

“太阳花”与“台独”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虽然太阳花学运的主要诉求是反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强调台湾主体性,但其影响扩及台湾本土意识的提升,因此被部分观察家视为促进了年轻世代“天然独”认同,并成为“台独”主张的催化剂。 (资料图片)

与此同时,外部情势也加速了这场认同松动。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句“理解台湾问题对中国的重要性”,就足以惊动台湾政治长期信奉的美式价值叙事,辅以特朗普政府提出的俄乌停战方案,更直接揭露大国秩序的残酷算计。质言之,理念可以动人,但利益才是最后的基准。无独有偶,台湾社会自然也不会忽视日相高市早苗抛出“台湾有事论”后,北京立刻启动强势反制,把台湾重新推回战后条约与国际法框架,提醒美日,台湾不只是区域安全议题,而是中国不可让渡的核心利益。在这些激烈的国际震荡中,台湾人逐渐意识到,凡是建立在“美日必然出手”前提上的保证,都正在失效,民进党用十年打造的“民主前哨”光环,在现实面前逐步暗淡。

10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左)在韩国釜山金海国际机场与国家主席习近平(右)举行双边会晤时握手。(Reuters)

在此情势下,郑丽文稍早当选国民党主席,其意义远超政党内部改选。她以“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以“九二共识是一中宪法”的表述,突破派系与性别障碍,重新把被压抑多年的中国人认同推回台湾政治舞台。民进党的语言工程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不同意见者被边缘化、被贴上标签、甚至羞于自我揭露。如今,当一位政治人物在高强度抹红环境下仍能公开说出“我是中国人”,并获得政治授权,这本身就象征著结构性转变。

更重要的是,郑丽文的认同叙事并非情感式呐喊,而是连结法理基础。她指出中华民国宪法本质上就是一中宪法,两岸同属一中,纵使对许多台湾人而言,她这样的语气固然还是太过“亲中”,但从认同政治角度,郑丽文扬起的路线揭露了另一个被长期遮蔽的事实:台湾社会内部从未完全切断中国人认同,只是被政治叙事压得不能说、不能谈。当民进党执政多年多行不义,当现实压力开始累积,台湾社会的钟摆自然会出现反向摆动。

郑丽文自信喊出“我是中国人”,要带领国民党成为主动的和平缔造者。(Facebook@郑丽文)

这股反动也体现在对两岸政策的重新审视。一如苏起所警告的“垃圾时间”,描述一个残酷场景:若台湾在力量差距迅速扩大的当下仍拒绝谈判,最终就会落入任人摆布的境地。在他看来,过去台湾能够强调对等、强调透明,是因为当年中国大陆仍需资金与技术,但如今情势逆转,北京不再需要迁就,也不再把台湾视为塑造国家进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让苏起认为台湾应在华府与北京可能“交易”之前寻求和谈的原因。

然而,民进党的路线恰好与此相反。赖清德近日把“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划成台湾社会不可碰触的红线,提出庞大军购计划,强调“民主台湾”对抗“中国台湾”,并把谈判视为背叛,把和谈贴上投降标签。在他的语境中,两岸既无法协商,也不需要协商,同时战争不是可能,而是迟早要面对的命运。简单说,他把台湾推往一条愈来愈窄的道路,既无法吓阻中国大陆,也无法获得美国保证,更难向人民交代未来的安全安排。对多数只希望安稳生活的台湾人而言,真正令人不安的不是北京,而是自身政府把所有政治空间都封得死死的。

11月27日,赖清德在记者会中表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是台湾社会不可碰触的红线。(Facebook@赖清德)

正是赖清德的“推一把”,“正反合”的认同变化在台湾社会才得以重新浮现。如果说民进党十年来推动“天然独”是“正”,将台湾人认同最大化,台独叙事常态化,那么现实的反噬就形成了今日的“反”,如见从要求和谈的声音到中国人认同的重新出现,都是这股力量的体现。

当然,台湾社会未来会走向何种“合”,目前仍未明朗,这台湾人认同转向涌现“我是中国人”的觉醒,是否还会再有回头路、再摆回台湾人认同?从逻辑上来说,确实还是有这样的可能性,但不应忽视“现实”对于台湾社会再度摆回所造成的阻力。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确定的是,台湾社会正在突破单一叙事的限制,开始重新思考两岸问题。这并不意味台湾将快速走向统一,也不意味接受任何版本的一国两制,唯意味著台湾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更务实的阶段,包含讨论、衡量与再计算,而不再盲目依附政治口号。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前排)曾在2019年1月宣誓“大陆与台湾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新华社)

从北京的角度看,统一是国家核心利益与历史大势所趋,这一套根深蒂固的思想对台湾人来说或许太沉重,以至于难以想像与沉浸,但从台湾内部出发来看,两岸统一则可能是动态“正反合”逻辑下的一种社会终局选择,两岸走向不单由政治菁英拍板,而是由现实压力与集体理性逐步引导、来回应两岸统一课题,终于在此与北京的统一概念“殊途同归”。唯有台湾社会益发意识到永续对抗只会吞噬自身安全,当越来越多人开始问“是否该谈、如何谈”,台湾的认同版图就越远离民进党所设计的单向线性轨道走。

回到两岸矛盾的始作俑者身上,台湾真正的红线才不是赖清德反复强调的“一国两制”,台湾真正的红线是“两岸和平”与“台海不战”。而谓台独路线的“非线性”,不过是台湾社会被现实逼迫后的集体调整,而“中国人认同”在台的重新浮现,则是一个新的讯号。统整来看,是台湾正在寻找另一套叙事框架,动机很简单,当主政者把红线划错,台湾社会当有自愈能力重新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