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灼见|愈“快乐”愈高分?拆解“学得开心”与“成绩”的迷思
文:天主教伍华小学冯朗校长
作为校长,在每年的学校简介会或家长面谈中,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总离不开一个核心的焦虑:“校长,我看你们学校的学生好像很开心,活动很多元化,但……你们能‘谷’出好成绩吗?”
这个问题的背后,往往隐藏著一个在香港社会根深蒂固,却可能错误的假设:仿佛教育是一个天秤,“快乐”和“成绩”必然分占天秤的两端,一方多了,另一方就必然会少。家长们既希望孩子有愉快的童年,却又更害怕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落后。
然而,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深信这是一个“伪命题”。我的信念是:真正的“快乐”不但不应被牺牲,它反而是达致“卓越成绩”的必要燃料。我们要追求的,从来不是那种“没有压力的、放任的快乐”,而是那种“因克服挑战、真正学懂而来的、有成就感的快乐”。
要拆解这个迷思,我们必须先厘清:什么是我们所追求的“快乐学习”?
它绝非单纯的嬉戏、放任或把课堂变得像游乐场。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状态,它包含:因好奇心被激发而带来的高度专注、因主动探索而进入学习状态,以及最终解决难题时,那份发自内心、“我做到了!”的真实成就感。
尤其在英语学习这个领域,“快乐”特别重要。因为语言的本质是“沟通”,而沟通最大的敌人就是“焦虑”和“恐惧”。如果一个学生时刻害怕自己的发音被嘲笑、害怕文法犯错被老师当众纠正,他就会选择最安全的做法——沉默,继而将英文视为一个考试科目,而非沟通工具。
因此,英文的“快乐学习”,关键在于营造一个安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安全”指的是,学生知道自己可以犯错,并视犯错为学习的必经之路;“真实”指的是,学生感受到英文是“活的”,是用来讲故事、看电影、表达意见的载体,而不只是试卷上一格格的填充题。
在传统只追求成绩的课堂上,教授“食物”单元,学生可能背诵了 "flour"、"cheese" 等生字,默书全对,但到餐厅仍无法点餐。
天主教伍华小学的老师将课堂“搬到”一家真正的意大利薄饼店,让学生亲身参与“全英语薄饼制作坊”。学生充满“学习动机”。当外籍厨师用英语下达 "Which toppings do you want?" (你想要哪些配料?) 等指令时,学生的目标不再是“应付老师”,而是“我一定要听懂,因为我想成功做出我自己的薄饼!”
这就是“任务型学习”的力量。学生必须主动聆听、理解,甚至鼓起勇气用英语提问:"Can I have more cheese, please?"。在这个过程中,"toppings"、"sauce" 这些单字不再是课本上的符号,而是他们手中真实的体验。当他们捧著自己亲手制作、热腾腾的薄饼时,那份“我做到了!”的成就感,会转化为对英语的正面情感。
传统“催谷”追求的是“标准答案”,而我们所说的“快乐学习”追求的是“深度理解”。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只有主动获取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带不走的“成绩”。当一所学校的制度、课程和文化,都真正聚焦于“激发内在动机”和“促进深度理解”时,“快乐”和“成绩”就不再是天秤两端的敌人,而是携手并进的伙伴。
作者简介:
冯朗先生现为天主教伍华小学校长。冯校长取得香港大学英语教育学位后,到英国诺丁汉大学取得融合教育硕士学位。冯校长是首位把Micro:Bit带到香港的教育工作者,并为学界举办多次讲座及工作坊,让老师认识运算思维教育。冯校长致力推动课程发展,特别在英文科教学方面经验丰富,亦积极推动快乐学习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及关爱的氛围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