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梁结中学支援跨境生 学生升读科大:老师用爱发电照亮学生
钟献德现在是科技大学工业工程及决策分析学一年级学生,过去他一直居于深圳,就读位于大埔的中华基督教会冯梁结纪念中学,每天花多达3小时上学及回家,疫情期间又不能来港上课,加上自己性格内向又不谙粤语,但同时要熟习新环境,在学习及交友上都遇到困难。
献德回想中学生活时,既感恩学校提供的各种支援帮助他渡过难关,亦感激于过去6年陪伴自己成长、担任自己班主任并任教中史科的周嘉琪老师,愿意深夜依然与学生倾心事、陪学生操练英文备战DSE,形容她用爱发电照亮全班学生。周老师则表示,眼见学生好学、懂得感恩,自然更愿意为他们付出,与学生同行、陪伴学生成长,最后学生考获理想成绩升读心仪学科,是她最大的欣慰。
老师用爱发电照亮全班 教诲终生铭记
在周老师心目中,献德是一名聪明乖巧的学生,而且数理出色,而在献德心目中,周老师则是一名十分尽责的好老师,“见我们为考DSE感焦虑失眠,晚上11、12点仍抽空与学生倾心事,她将学生的烦恼当成自己的烦恼,着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成长,试过我们犯错要全班罚企,私底下再同我们解释教导,恩威并施,用爱发电照亮全班学生,将来我都记住周老师的教诲”。
他又提到在升中六暑假期间,自己不知道如何善用暑假备战DSE,向周老师分享烦恼后,她就找来英文老师及教材,在暑假开设温习班,早上9时回到学校与学生一起操练英文聆听及Past Paper,“就算周老师不是教英文,也愿意花这么多心机精神,只想我们提升英文成绩”。
周老师就笑言自己“抽到好签”,“这班学生好学又懂得感恩,无论学校Band几,在我眼中永远都是Band 1学生般看待,相信他们是可以做到高标准的好学生,经努力之下全部都做到”。
从小学校友认识冯梁结中学 遇疫情在深圳特设课室上课
献德与冯梁结中学及周老师的缘份始于内地就读小学的师兄姊介绍,得知学校师生关系密切而选择报读,“我入读后确切感受与师生互动良好友善,加上学校有不少学生能说普通话,对于跨境生而言更易识到新朋友,学校的包容性大亦是考虑因素之一”。此外,学校聚焦STEAM教学,可以满足他学习解难能力的要求。
不过献德升读中一就遇上疫情,无法来港上学。周老师提到,当时学校为了照顾内地学生,在深圳特设课室,透过视像系统与本地生同步上课及进行考试,并在当地举行陆运会,使跨境生即使在疫情下未能来港,仍然可以追上课程进度及参与课外活动。献德就指学校深圳特设课室使他可自律地学习,没有浪费疫情的3年时间,“我大可以躺在床上上网课,但学习效果一定没有到课室上堂好”。
获支援解决上学及语言难题 老师带队游历香港识朋友
直至疫后复常,献德终于可以来港享受校园生活,但每日花大量时间跨境上学是一大挑战,“中一时早上6点前就要起床,坐港铁转巴士回校,每日来回要3小时”,不过学校安排校巴在上水站接送学生来往学校,节省了不少时间。
跨境生的常见难题是语言,特别是英语,献德亦不例外。他说英文生字是他的弱项,不过学校的外籍英文老师有不同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英文的兴趣,例如举办摊位游戏,自己在参与游戏期间,老师及同学都会鼓励他慢慢用英文表达,有助认识生字及锻炼口语能力。
英语之外,面对香港以广东话为主的生活环境,初时不谙广东话的献德亦不容易结识到朋友,但学校举办多个活动,例如由辅导组老师带领跨境生游历香港各区,以至是参加学校的基督少年军,成功结识到不少新朋友,融入校园生活,现时亦能以广东话沟通交流。
钟献德以过来人身份,鼓励想来港读书的学生,用粤语及英文上课,初期上堂难免会分心,他认为只要克服语言障碍,“即使会苦啲,但跨过了就好有满足感”。他找老师解答课堂难题时,老师亦会用普通话悉心讲解教导,感激学校帮助跨境生适应新环境,让他在港继续升大学,将来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