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天地︱卫理中学港岛深度行 大学中学传承渔舟唱晚
香港仔的避风塘,是繁华都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高耸的商厦与水上的渔船舢舨形成强烈对比,也诉说著香港由小渔村发展成国际都会的历程。然而,随著时代变迁,水上人家的独特文化正迅速流逝。为了让学生亲身触碰这段“活历史”,卫理中学早前举办了“港岛深度行:渔舟唱晚话当年”资优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走进香港仔,记录即将消失的渔民故事。(内容由卫理中学提供)
跨越学府界限 大学中学的深度协作
是次活动的成功,关键在于跨大学与中学的协作。本校有幸与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紧密合作,将一个校本考察活动,提升至具学术深度及人文关怀的层次。在实地考察前,树仁大学的专家学者及大学生特别为本校学生举办了专业工作坊。内容不仅是介绍港岛渔民文化的历史背景、避风塘的社区功能,更重要的是,大学专家亲自向中学生传授了进行“口述历史”访谈及“用相片说历史故事”的专业技巧。这种“大手牵小手”的结连,不但让中学生窥探了大学的治学方法,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学术视野,更为接下来的实地访谈作了最充分的专业准备。
不只是倾听 亲身参与的历史保育
学习历史,绝不能仅限于课本。是次活动的核心,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历史的发掘与保育。在树仁大学师生的带领下,本校学生登上了香港仔的渔船,在摇曳的波浪中,分组与多位渔民长者进行深入访谈。
学生们运用工作坊所学的技巧,引导长者们分享他们的个人经历与水上故事。这不再是被动的“听书”,而是主动的“记录”。学生在访谈中,真切地感受到渔民昔日生活的艰辛、独特的社群文化,以及他们面对时代巨变时的无奈与坚韧。这份第一身的参与感,让学生从“历史的旁观者”转变为“历史的记录者”,深刻体会到文化保育的迫切性,实践了最真切的人文关怀。
渔舟唱晚 水上人家的信仰与变迁
在众多珍贵的口述故事中,最触动师生心灵的,莫过于香港渔民生活与基督教归化的独特经历。长者们忆述,昔日水上人生活漂泊,被视为社会边缘,生活困苦且缺乏依靠。然而,早期传教士深入避风塘,为渔民子弟提供教育(如开办水上“福音船”学校)、医疗及心灵慰藉。学生们惊讶地发现,信仰如何在艰苦的岁月中,成为渔民家庭(特别是女性)的重要力量,帮助她们面对生活的巨浪、建立新的社区身份认同。对本校这所基督教学校的师生而言,这不单是一段独特的香港史,更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学生们亲眼见证了信仰如何跨越阶层,在社区中发挥转化生命的角色,这份感动远非课堂所能给予。
承传社区记忆 培育世界公民
是次“港岛深度行”活动,真正体现了本校“立足社区、放眼世界”的教育目标。学生们透过大学中学的协作平台,学习了专业的历史研究方法;透过亲身的访谈,实践了人文关怀;更透过聆听渔民的信仰故事,得到了生命的启迪。我们相信,这群年轻的“历史记录者”未来定能肩负起承传香港记忆的使命,成为具同理心与广阔视野的世界公民。
(内容由卫理中学提供)
若学校有意于校园天地刊登文章,欢迎按此浏览投稿须知及提交稿件。
另外,《香港01》能就教育局透过优质教育基金推出的“我的行动承诺”加强版拨款计划及“我的行动承诺”加强版拨款计划(第二阶段)提供举办活动、工作坊、专家讲座、校外参观支援,如对计划有任何查询,欢迎电邮至“education@hk01.com”(标题注明 ‘我的行动承诺加强版’),或WhatsApp / 电话(35828747)联络《香港01》代表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