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天地︱人工智能融入教育 启发师生新思维

撰文: 校园投稿
出版:更新:

随着人工智能(AI)迅速发展,东华三院高可宁纪念小学积极推动AI教育,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个层面入手,让科技成为推动学与教创新的力量。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善用AI技术达至“视觉化、具体化、互动化及多感观”四大目标,使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学习历程更富层次与感官体验。(内容由东华三院高可宁纪念小学提供)

本校教师在上年度已陆续将AI元素融入课程中。中文科以“二十年后的我”为主题,让小五学生撰写一封给未来自己的信。学生像以往一样在课堂中完成作文,教师在课后运用AI影像生成技术,为每位学生制作“二十年后的样貌”照片。学生观看自己“长大”后的模样,再重读信件、与同学交流,感受特别深刻。本校亦把制作的照片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保管,静待二十年后是否能够达成目标!这不仅是一场写作练习,更是一场关于“自我认同与梦想”的生命教育。

学生观看自己“长大”后的模样,再重读信件、与同学交流。(东华三院高可宁纪念小学提供图片)

音乐科方面,本校每年都会在毕业典礼献唱,24至25年度本校率先让人工智能融入音乐创作之中。让六年级同学凭歌寄意,以分组形式,运用Ai创作属于自己的毕业歌,在毕业礼中演唱。歌词抒发了对校长、各位老师和同学的谢意,并承蒙师长的教导,立志将来要贡献社会,服务他人。在毕业典礼中,全场献唱学生自行创作的歌曲,相信是学生的一大成就。

六年级同学凭歌寄意,抒发对学校的各种谢意。(东华三院高可宁纪念小学提供图片)

在电脑科课程中,教师积极引入人工智能(AI)应用。学生尝试运用AI工具创作音乐短片,并与同学互相分享作品。在计划后期,学生更前往长者中心,与长者一同体验AI创作过程,进行跨代交流。整个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码素养,亦让他们学会善用科技促进跨代沟通与合作,实践科技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人工智能不只是冷冰冰的技术,更是培育学生创造力与同理心的契机。本校将继续以“科技 × 教育 × 人文”为发展方向,让教师敢创新、学生能实践,携手迈向智慧教育的新里程。

中文科以“二十年后的我”为主题,让小五学生撰写一封给未来自己的信。(东华三院高可宁纪念小学提供图片)

(内容由东华三院高可宁纪念小学提供)

若学校有意于校园天地刊登文章,欢迎按此浏览投稿须知及提交稿件

另外,《香港01》能就教育局透过优质教育基金推出的“我的行动承诺”加强版拨款计划及“我的行动承诺”加强版拨款计划(第二阶段)提供举办活动、工作坊、专家讲座、校外参观支援,如对计划有任何查询,欢迎电邮至“education@hk01.com”(标题注明 ‘我的行动承诺加强版’),或WhatsApp / 电话(35828747)联络《香港01》代表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