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选举|纽约选出怒火,香港投票要什么?
【立法会选举2025】距离第八届立法会选举投票日不足一个月,香港社会氛围在官方的积极动员下日渐升温。特区政府不断强调投票是公民责任,呼吁选民踊跃参与,其目标不言而喻:四年前的制度重塑为香港开启了政治参与的新形态,一场高参与度的选举将可印证新制度的生命力,是彰显其认受性的重要指标。然而,若只将选举的成败系于票站外的人龙,无疑是简化了其本质。
美国纽约刚刚结束的市长选举,为此提供了值得细味的注脚。这座与香港一样被视作资本主义图腾的城市,破天荒将一位公开的社会主义者送上市长宝座。纽约与香港走在截然不同的政治轨道上,但究其根本,两场选举也有超越地域与制度差异的共通本质:无论形式如何,选民投下的神圣一票,终极叩问的都是——谁能真正为时代的困局提出解方?
失效的社会契约:纽约选举背后的集体愤怒
11月4日举行的纽约市长选举吸引了超过200万人投票,规模是当地逾半世纪以来最多,但39.9%的投票率是否算高见仁见智。不过,它确实带来了极大的政治震撼。新市长曼达尼(Zohran Mamdani)的胜利,与其说是一场竞选的成功,不如说是社会集体情绪的一次总爆发。
这股情绪的引信,早在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中那句响亮的“1% vs 99%”的口号里就已埋下,那是沉默大多数对社会严重不公的集体控诉。十多年过去,纽约以至美国整体的贫富差距,不仅没有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而华盛顿的建制精英,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未能或不愿真正触碰这个核心症结。两党沉醉于身分政治的攻防,却对日益扩大的贫富鸿沟无动于衷,国家政策在政党恶斗中反复拉扯,改革沦为纸上谈兵,社会的伤口非但没有愈合,反而持续溃烂。
二战结束以来,“努力工作就能过上体面生活”的社会契约,曾是维系西方社会稳定的基石。但如今,这份契约在许多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世代眼中已然失效。当向上流动的阶梯被抽走,留下的只有高昂的教育债务和难以负担的居住成本,人们对既有体系的信任也随之瓦解。
曼达尼的政纲之所以能引发巨大共鸣,正是因为他没有空谈抽象的价值,而是直指民生的具体痛点。他提出的“冻结租金”、“免费公交”、“市营杂货店”等政纲,在传统政客眼里或许是天方夜谭,但却是普通人生活中感受最真切的“政治”。它们不是遥远的意识形态之争,而是关乎每日生计的具体方案。
美国政治恶斗成为曼达尼最大阻力
因此,选民投给曼达尼,不仅是选择一位市长,更是向那个让他们感到被抛弃的冷酷资本机器,投出一块块愤怒的砖头。然而,这种以抗议为底色的民意授权,同时存在着明显脆弱性。曼达尼纵然赢得了选举,但他要面对的是一个为政治僵局和利益博弈而设计的体制。他所倡导的任何一项深刻变革,都必然触动根深柢固的利益集团,并在制度性的掣肘中寸步难行。
这正是当前许多西方选举陷入的困境;当政治运作长期无法回应民众最迫切的民生诉求,无法有效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激进变革路线就有可能获得强烈的民意授权。曼达尼如是,特朗普何尝不是因此而二度入主白宫?只是,当“改变”一次又一次地口惠而实不至,民意在投票日达到高潮,却在投票日之后迅速被现实的政治所消解,选举也就一步步从“择优”沦为“宣泄”,造成社会的进一步撕裂。
香港的新课题:效率之后,如何走向“实效”?
回望香港,港澳办早前发表署名文章表明,中央四年前推动选举制度改革,正是为帮香港摆脱类似的恶性政治循环。昔日议会存在的对立与空转,让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矛盾在无尽的政治争拗中被无限期拖延。选举改制后首届立法会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效率,中央与特区政府都强调,过去四年里立法会通过了约130条法案,远超上一届,足以证明告别破坏性对抗政治的必要性。
一个理性的议会是有效治理的基础前提。只是,效率的提升固然可喜,市民感受更深的,却是生活质素有否实质改善。如果说,新制度的优越性首先体现在避免了政治内耗,那么其更高层次的价值,则必须通过成功破解那些长期困扰香港的“老大难”问题来证明。这也是衡量香港能否真正“由治及兴”的关键。
事实摆在眼前,合作的政治氛围并不天然等同于解决深层次矛盾的勇气和能力。无论是备受争议的土地房屋问题,还是牵涉广泛的经济产业发展等核心议题,过去四年仍然是在诸多犹豫、拖延甚至退却中渡过,香港的发展依旧被回避矛盾的惯性拖着后腿。
超越投票数字:谁是真材实料的“治港者”?
纽约的选举是一声警钟,它提醒任何一个现代社会,倘若经济不公、民生困顿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正视,社会的稳定根基终将动摇。它是对美国现行体制无力解决深层次社会矛盾的一声彻底咆哮,但在美国的政治现实里,它也被视作对特朗普掀起的右翼民粹浪潮的一次钟摆效应,而后面这种诠释,为社会改革之路蒙上浓重阴影。
与纽约相比,香港的制度设计力求避免无谓政治斗争、集中力量解决问题。一个不存在恶性对抗的政治环境,当然是高效施政的必要条件,但这个环境能否转化为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福祉,始终系于治理者的智慧、魄力和担当。
行政长官强调,今次选举是“拼政纲、拼能力、拼投入”的良性竞争。中央政府亦表明,新选举制度尤为突出公平竞争,不存在“祝福名单”。这些表态,为选举定下了“唯才是举”的基调。在未来20多天里,161位候选人需要向市民、向国家证明,自己不仅仅是“爱国者”,更是具备专业能力的“治港者”,不仅有服务香港的热忱,更有解决问题的真材实料。
政府希望市民踊跃投票,这份期待完全可以理解——拥有坚实民意基础的议会,运作起来无疑更具底气。但说到底,真正能驱动选民走出家门的,不会是铺天盖地的宣传。161位候选人能否超越口号式宣传,就香港面临的结构性困境——例如如何破除地产经济桎梏推动产业多元化,如何为青年创造真实的发展空间,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出具备洞察力和可行性的蓝图,才是让选民甘愿投下信任一票的最强动员令,也才是对制度优越性最有力、最持久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