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片区开发|洪水桥环保运输敲定 重头戏尚待原址换地
【北部都会区】说到“洪水桥”,不少人理解为轻铁洪水桥站附近一带,北如洪福邨、屋苑#LYOS,东有崇德英文书院、屋苑尚城。但五年之后,“洪水桥”大概会西移一公里,到目前仍然荒芜、但届时将为屯马线洪水桥站的位置。2030年不但洪水桥站将会启用,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最重要的第二期发展,亦是以此作为居民开始入伙的目标。落成单位逾三万个,新增人口接近十万,洪水桥势必改头换面。
第一阶段长4.5公里设7车站 覆盖商住、物流及科技用地
新发展区的建设陆续展开。10月10日,政府就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第一阶段)道路工程建议方案刊宪。没有实体轨道,也没有架空电缆,环保车辆将采用胶轮于道路上行驶。第一阶段全长约4.5公里,拟设七个车站,南接轻铁泥围站,途经新发展区内的“市中心”、“住宅区”、“物流、企业和科技区”,向东北伸延至天水围的轻铁颂富站。
第一阶段系统的走线以泥围为起点,进入“市中心”后设有第二个车站。其东面与屯马线洪水桥站仅为步行距离,再向东走是第28A及B区,物业发展权已经批给港铁公司作住宅及商业用途。车站的西面是第32A至D区,涉及11幅商业用地。这些用地的最高地积比率限为8倍至9.5倍,建筑物可以达到200米高,比起港铁的商住楼宇还要高20米,相信日后会成为洪水桥的最高点。
沿途11幅商业用地开放原址换地 原限期届满前零审批
第32A区包括公共运输交汇处,以至配合港深西部铁路、应付跨境旅运“泊车转乘”需求的公众泊车位,第32B至D区分别毗连北面和南面的河畔长廊,东面连接着具备消闲、零售和餐饮设施的区域广场,可在怡人的环境下进入屯马线洪水桥站。
第32区的11幅商业用地于去年2月全部开放申请原址换地,土地业权人可以在补地价后发展商业项目。如果拥有其中至少九成土地,甚至可以由政府收回余下的少数第三方土地,予其统一发展。惟于今年3月31日的原定限期届满时,仍未有任何一宗申请获批,最终四宗申请仍在处理,限期延至今年底。
发展商与政府估值现分歧 原址换地可否打响 年底见分晓
这四幅位于第32A至D区的土地,面积分别约1.5至2公顷、1.36公顷、2.09公顷及1.14公顷。即使以8倍地积比率来粗略计算,对于每平方呎地价的估值每相差100元,四幅土地的补地价金额就相差超过5亿元。若然涉及兴建附近的道路、绿化设施等,发展商和地政总署的估算分歧相信更大。无怪乎原定于3月底的期限过了已经半年,至今仍然只听楼梯响。作为洪水桥市中心的中心,四幅商业用地可否提早“名花有主”,抑或最终要走回传统的收地、卖地模式,还要两个多月才有分晓。
市场传闻申请是由新鸿基和恒基提出,相信推测不是没有根据。今年4月达成、新发展区的首宗原址换地协议,正是新地和恒地持有、位于第34B区的土地。其面积约1.7公顷,若以农业用途标准金额每平方米5000元计算,换地前的土地价值估算约为0.85亿元。根据协议,发展商须斥资2.86亿元为政府兴建用地以北的休憩空间,而补地价金额为16.68亿元。相加后可以粗略推算,1.7公顷农地改成屋地之后的估值为20.39亿元。若以最高地积比率限为6.5倍计算,楼面地价每平方呎是1714元。按发展商估算,项目落成后可提供约2300个单位。
这幅土地所在的第34B区,由环保运输系统的道路分为东面和西面。新地和恒地换地的是东面用地,西面用地(即“4-5号地盘”)则由政府兴建五幢公屋,加上第34A区(即“4-4号地盘”)的四幢公屋,以及第34D区(即“4-3号地盘”及“4-6号地盘”)的六幢资助出售房屋,即是在第34区共有15幢公营房屋,涉及约9700个单位。
政府改片区土地用途 冀吸引发展商进场
在第34B区东面用地的东面,尚有一幅约0.67公顷的私营房屋用地,纳入为“片区”试点的一部分。面积约12.5公顷的“片区”试点原本包括两幅“私营房屋用地”、三幅“企业及科技园用地”、两幅“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一幅“休憩用地”和两条道路/步行街,但当局参考早前收到的市场意向书后,最近决定作出三个改动:将其中一幅政府用地申请改划成住宅用地,放弃要求发展商兴建道路,以及将三幅产业用地的招标由“价高者得”改为“双信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