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直击|孵化新兴科技与创意产业 利用固有优势发展文创IP经济

撰文: 谭晓彤
出版:更新:

谈起四川成都,大众可能想起大熊猫、青铜时代的三星堆文物、甚至追溯至公元前1250年的金沙遗址。作为中国的西南重镇,成都近年在航天科技、低空出行、创意产业方面亦交出亮丽成绩表。例如成都孕育出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其出品的《哪吒》系列成为中国及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总部设于成都的沃飞长空,其中一款载人的eVTOL“飞行汽车”有望明年取得中国民航局的标准适航证,之后便可批量生产及投入商业化服务。

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成都亦想办法利用固有的优势开拓财路,例如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泡泡玛特推出联乘周边产品。三星堆博物馆亦开发2,700多项文创产品,去年收入逾2亿元,是知识产权IP经济的成功例子。

总部设于成都的沃飞长空,在研发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简称eVTOL)范畴全球排名第九。(陈立程摄)
沃飞长空的标志性产品是自研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AE200”。(视觉中国)

【低空经济】国内eVTOL龙头:香港3特点宜低空出行

香港近年锐意发展低空经济,今年《施政报告》更提出成为低空创新应用的亚太区枢纽。总部设于成都的沃飞长空,在研发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简称eVTOL)范畴全球排名第九。其中一款载人的eVTOL“飞行汽车”有望明年取得中国民航局的标准适航证,之后便可批量生产及投入商业化服务。

沃飞长空在今年6月曾到香港展示eVTOL成果,亦与本地相关研发机构积极交流。该公司高级产品经理侯一表示,香港有三大特点适合推广“低空出行”,包括经济规模和消费水平比较高;地面交通挤塞,eVTOL能提升出行效率;起降场能设于高楼大厦顶部,适合香港环境。他举例“飞行汽车”能接载离岛居民往返市区、旅客来往大湾区,以及用于急救医疗用途等。他同时提醒,香港政策规管正在“积极探索当中”,亦要培养本土相关人才。

内地灵泽科技开发的游戏《明末:渊虚之羽》,利用技术捕捉演员武术动作,呈现于游戏之中,提升视觉效果。(谭晓彤摄)
灵泽科技今年7月于PlayStation 5等平台发行游戏《明末:渊虚之羽》,被誉为是继《黑神话:悟空》后第二部内地“3A游戏”。

【创意产业】3A游戏玩家海外占四成 “中国风”非关键

位于四川成都的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孕育出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其出品《哪吒》系列成为中国及全球票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同一园区还进驻腾讯新文创总部、AG电竞等文创企业,产生协同效应。

园区内的灵泽科技今年7月于PlayStation 5等平台发行游戏《明末:渊虚之羽》,被誉为是继《黑神话:悟空》后第二部内地“3A游戏”,约四成玩家来自外国。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行政总裁姜敏认为外国玩家对中国风游戏不会有特别的好感,游戏设计本身必须要做得好,才能吸引玩家。他又认为外国游戏设计及荷里活电影近年遇上“瓶颈”,“大厂”受资金与市场反应限制,而内地的中小团体没有市场化导向的包袱,以大胆的美术、世界观、战斗、观影设计成功突围,打动玩家。

成都市今年6月提出成都发展成“全国游戏电竞聚合高地”,人才需求目录纳入影视特效工程师、地形编辑师、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算法开发工程师等新兴职位。灵泽科技现聘用300名员工,平均年龄28岁,约七成来自四川成都。姜敏认为成都薪酬较“实惠”,加上房租及生活成本较低,有利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

三星堆博物馆今年暑期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30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谭晓彤摄)
三星堆博物馆提倡展销文创产品作为“最后一个展厅”,创立附属公司,连同授权第三方公司,现时已开发2,700多项产品,去年收入逾2亿元。(谭晓彤摄)

【IP经济】三星堆文创产品成“最后展厅” 年收两亿元

近年香港政府鼓励文化及旅游业界利用深受欢迎的知识产权(IP),吸引旅客及市民来港观赏展览、购买周边产品等。近月的CHIIKAWA、多啦A梦展览便是实例,海洋公园亦积极发展大熊猫IP产品。

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展出距今逾3000年的古蜀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及金面罩等国宝级文物。博物馆还提倡展销文创产品作为“最后一个展厅”,创立附属公司,连同授权第三方公司,现时已开发2,700多项产品,去年收入逾2亿元。馆方表示,为免产品跌入“套路”,近年引入“鲶鱼效应”概念,透过增加自营开发产品比例,推出更有社会价值而非单纯热销的产品,刺激文创公司推陈出新。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把保育、科普与旅游相结合。(陈立程摄)

【熊猫经济】旅游文创跨界融合 造就“无处不熊猫”

港产大熊猫加加、得得成为本港国庆黄金周吸引游客的“卖点”,而拥有大熊猫故乡天然优势的成都,早已成功把国宝的独特魅力转化为重要旅游资源与商机,实现了生态保育与旅游发展的融合。本港政商界不少人主张开拓“熊猫经济”,成都的成功经验,对香港有何启示?

成都大熊猫基地饲养了超过200只熊猫,当中有“海归”,有野生熊猫的二代,用各自的方式卖萌,为游客带来欢乐,也为成都推动“熊猫经济”注入无限动力。成都可谓将大熊猫元素融入了城市肌理,实现“无处不熊猫”,从春熙路商业街外墙上的大型“爬墙熊猫”雕塑,到地铁、巴士随处可见的熊猫图案,以至街头巷尾琳瑯满目的熊猫“踪影”,使得大熊猫不仅是动物园里的明星,更成为成都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

对成都来说,“熊猫经济”实质上是一套全面的旅游产业规划,成都在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世界文创名城建设规划里已表明,要好好利用大熊猫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大熊猫为成都带来了巨大人气和流量,也衍生丰富的文创产品。有统计显示,成都全市使用大熊猫文化符号的企业超过一万多家,熊猫文创产业的兴旺,带动消费力。

大熊猫“身影”在成都随处可见。(陈立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