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有受害人被银行拒过数予骗徒 竟再找多3间坚持要付款

撰文: 任葆颖
出版:更新:

诈骗案不绝,受害人身陷其中也不知。金管局助理总裁(法规及打击清洗黑钱)陈景宏表示,过去6个月,银行业亦协助唤醒80名高风险受骗人士,停止再支付予诈骗分子。这些受害人大多误堕投资、网恋等骗案,有人被银行暂停向骗徒过数后,再尝试透过另3间银行支付骗款,最终均被拒绝,他提醒市民勿掉以轻心。

警方表示,过往一年持续与金管局及银行业合作,包括开放更多“防骗视伏器”数据予银行及储值卡支付工具营办商,当业界发现可疑交易时,可即时提醒潜在受害人或寻求警方协助。

(左起)网络安全及科技罪案调查科总警司林焯豪、警务处副处长(行动)叶云龙、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法规及打击清洗黑钱)陈景宏、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助理总监(规管)湛兆仁讲解今年首九个月诈骗案情况。(警方提供)

银行及储值卡支付工具营办商共同监察可疑户口交易

今年4月起,警方开放更多“防骗视伏器”数据予银行及储值卡支付工具营办商,业界监察被标示为可疑的户口交易,当发现可疑交易时,即时提醒潜在受害人或寻求警方协助。截至9月底,已有16间金融机构参与试行计划,提前发现可疑傀儡户口或怀疑受骗市民,目标年底覆盖28间零售银行及5间主要储值支付工具持牌人。

银行业暂停80名高风险受骗人士交易

金管局持续向银行更新防骗措施,包括去年12月要求银行针对授权支付骗案建立动态诈骗交监控系统, 其后发出进一步指引,列明保障客户及打击傀儡户口的做法。过去6个月,在警方协助下,银行业已唤醒80名高风险受骗人士,停止再支付予诈骗分子。

金管局助理总裁(法规及打击清洗黑钱)陈景宏表示,该批受害人大多误堕投资、网恋等骗案,又指有人被银行暂停向骗徒过数后,再尝试向另3间银行支付,最终均被拒绝,避免损失,他提醒市民勿掉以轻心。

(左起)网络安全及科技罪案调查科总警司林焯豪、警务处副处长(行动)叶云龙、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法规及打击清洗黑钱)陈景宏、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助理总监(规管)湛兆仁讲解今年首九个月诈骗案情况。。(任葆颖摄)

警方表示,银行及警方透过实时侦测及骗案预警识别到的诈骗宗数,今年首9个月录得2,600多宗,同比增1.6倍。银行及警方主动识别及介入的个案占整体个案的比例,由去年首9个月的3.2%,升至今年同期的8.4%,平均损失金额由111万元,下降三成至今年年同期的79万元。

11.3起容许银行分享个人帐户资料 应对诈骗及傀儡户口

立法会今年6月通过《2025年银行业(修订)条例草案》,在现有企业帐户资料分享的基础上,容许银行之间在特定情况下分享个人帐户资料,以应对诈骗及傀儡户口的情况。条例将于11月3日生效,具体操作指引将于短期内刊宪公布。

陈景宏解释,以往银行主要分享企业资料,未来将会分享个人客户的资料。指引列明银行须制定合适政策及程序,确保分享的资料得到保密,包括列明哪些职员有权限处理资讯分享;分享的客户资料只能作预防及侦测罪行,不得作推销用途。

限制在两个指定平台分享资料 10间银行已参与涉75%个人户口

陈景宏续指,所有资料分享只能过在两个指定平台进行,包括由警方运作的FINEST、以及由香港银行同业结算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运作的ICLNet平台。前者目前已有10间银行参与系统测试,以便升级的FINEST平台能顺利于年底前推出。

陈说,该10间银行涵盖全港75%个人户口,金管局计划逐亦增加参与银行数目,希望占比超过九成,以加强资料分享成效。

(左起)网络安全及科技罪案调查科总警司林焯豪、警务处副处长(行动)叶云龙、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法规及打击清洗黑钱)陈景宏、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助理总监(规管)湛兆仁讲解今年首九个月诈骗案情况。(任葆颖摄)

警方升级“防骗视伏App”

为了预防骗案,警方表示将升级“防骗视伏App”,其中会新增举报种类,当市民收到怀疑诈骗短讯,可在“举报”功能内上传短讯画面截图,并贴上可疑的电话号码或连结。举报平台亦将引入AI分析引擎,判断风险后会自动纳入资料库,若核实为诈骗网站,其标注警示颜色为红色“高危有伏”。网络安全及科技罪案调查科总警司林焯豪称,以往警方以人手核实诈骗网站需时1至2小时,应用人工智能后,10分钟内即可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