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子残障案|江玉欢:秘书处拖延暴露结构性问题 促查堆积案件

撰文: 王晋璇
出版:更新:

一宗涉及双非脑瘫儿的医疗事故投诉,历经长达15年的拖延后,香港医务委员会(医委会)最终以案件拖延太久、“未免对被告不公”为由终止聆讯,但未能解释卫生署辖下的医委会秘书处为何为何拖延多年。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已要求医委会提交报告,申诉专员公署今日(11月5日)亦宣布展开全面调查,详细审研卫生署辖下管理局及委员会办公室。

选委界立法会议员江玉欢批评,事件揭示医委会存在“没人要负责”的结构性漏洞,建议政府短期内检视堆积案件,中长期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研讨深层次改革。

内地夫妇黎志坚和彭红英(右二及右一)16年前来港产子疑遇医疗事故,向医委会投诉涉事医生15年无果。(郑子峰摄)

医卫局、申诉公署已介入处理

一对内地“双非”夫妇2009年来港在浸会医院诞下儿子黎远建,疑因医疗事故致脑瘫及四肢残障。家属质疑主治儿科医生未能及时跟进,2010年向医务委员会投诉涉事医生。案件拖延近15年后,医委会于今年10月以“对被告医生不公”为由,决定永久终止聆讯,并未能解释拖延多年的原因。

黎远建今年将年满16岁,其父母控诉,投诉至今从未收过任何资讯,父亲黎志坚质疑香港医疗系统已成“第三世界”,希望医委会可给予合理解释,不排除日后会司法覆核。

医卫局局长卢宠茂已去信医委会主席,要求医委会八周内交报告,交代处理投诉的调查和纪律研讯机制。医委会随后罕见宣布将主动覆核终止聆讯决定,订于11月22日进行聆讯。申诉专员公署则宣布展开全面调查,详细审研卫生署辖下医委会秘书处,处理医疗事故投诉相关程序和机制。

父亲黎志坚在商台节目中表示,希望医委会能覆核裁决,“政府都提醒咗佢哋”,医委会判决并不符合公众利益。(资料图片)

秘书处拖延八年成舆论焦点

医委会秘书处的拖延、不回应成舆论焦点。案件原定于2016年7月13日首次聆讯,但秘书处在开审前7天才向被告医生提供关键的护士口供,导致医生以准备时间不足为由申请延期并获批。而自2016年后,秘书处有超过8年时间未对案件采取任何跟进行动,且无合理解释。

选委界议员江玉欢接受《香港01》访问,认为秘书处拖延多年是结构性问题,“怎么会容忍一件事这么多年都没有做,竟然在系统里面也没有一个提示?”她认为问题症结在于三点,一是系统无法看到案件纪录,二是没有上级机构制衡,三是管理不当。她理解医疗事故案件中,证据搜索需时,“但时间太长,证据就会消失,追溯会变得困难”,指对家属和病人不公道。

对于后续的追责问题,江玉欢直指“现在最大的的问题是没人要负责”。她提出,短期内希望政府立即检视堆积案件,检查是否有人为疏忽,中长期再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检视十年内案件,并研讨深层次的改革,挽回公众信心。她强调,追责一定要是独立的,否则就是“自己人查自己人”,建议新一届立法会在事务委员会成立小组跟进相关问题。

江玉欢指自己正在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将会提出建议。(梁鹏威摄)

2018年医委会改革失败?

2018年医委会曾进行改革,设立初步侦讯委员会、增加业外委员、增加人手等。如今卢宠茂提出再检视,是否代表过去改革力度不足,甚至失败?

江玉欢认为,不能形容为失败,“但制度上还可以改进,成功的制度需要不断审视”。她建议,医委会这种大型法定机构应3至5年全面检讨一次,时间亦应控制在半年至一年之间。至于医委会成员组成是否再需降低医生比例,或引入第三方团体,她则指需要参考内地和国外做法,原则是公正、可信、独立,亦需确保第三方了解医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