畹町桥的港侨印记:史料中的烽火联结与边贸传承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云南畹町中缅边境的老桥,石栏上的岁月刻痕里,藏著香港与滇西跨越八十余年的血脉羁绊。从抗战时期滇缅公路上的粤语口号,到和平年代跨境贸易中的港式商风,每一段历史都有权威史料佐证,每一个印记都见证著两地无法割裂的联系。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共同组织的“重走滇缅公路”主题采访活动特别来到畹町桥感受这份跨越时空的连接。

南洋华工抗战纪念碑。

南侨机工纪念馆的核心展区,一张1939年由“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出具的《回国服务团第三批机工名册》静静陈列,“籍贯”栏中“香港”二字格外醒目。据纪念馆馆藏的《南侨机工档案汇编·香港籍分册》记载,整个抗战期间,登记在册的香港籍南侨机工共112人,占3200名机工总数的3.5%。

这些香港青年的赴滇历程,被当时的媒体与官方史料详细记录。1938年10月12日,香港《华商报》第三版以《港侨赴滇服务记》为题,跟踪报道首批23名香港机工的送别场景:“中环侨社前日送别23名青年,其中14人为香港本地车行技工,持英国殖民政府颁发的驾照,将经仰光转赴畹町。”而滇缅公路管理处1940年第7期《机工服务月报》则提到,畹町修车工段有“港籍机工7人,以粤语教授本地学徒,效率较国语教学高两成”,这份史料现存档于云南省档案馆交通史专题库。

战火中,香港机工用生命书写忠诚。1942年6月的《远征军战报·滇缅篇》记载了香港机工陈福明的事迹:“港籍机工陈君,于畹町桥被炸后,仍驾驶卡车抢运伤兵,遭日机轰炸牺牲,其遗落的工具袋内,有香港上环‘广兴修车行’的工牌。”如今,这个刻著粤语“精工补胎”字样的工牌,仍陈列在南侨机工纪念馆中,成为那段烽火岁月的珍贵见证。1945年9月3日,香港《华侨日报》第一版发表社论《滇缅路上的港侨英魂》,表彰香港籍南侨机工的贡献,提及多名牺牲机工的姓名及事迹,称他们“是香港的骄傲”。

南侨机工纪念馆《2023年访客登记及寻根记录》显示,当年共有19名香港籍机工后裔前来寻根,他们在名册中寻找亲属信息,在畹町桥边缅怀先辈。

抗战胜利后,部分香港机工选择留居畹町,投身边贸事业。《德宏州侨务志》1998年版明确记载,有21名香港籍机工留居畹町,从事玉石、茶叶等贸易,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们的姓名及经营领域。

1956年中缅边民联欢大会期间,留滇港侨张锦棠牵头组织“香港商户代表团”参与交流,这段历史被收录于《中缅友好纪念馆史料集·1956年边贸交流名录》中。史料明确标注:“港商张锦棠,主营茶叶包装,祖籍香港新界”,他带来的港式包装技术,让云南普洱茶首次以“纸盒精装”的形式经香港转销至东南亚,开启了两地贸易合作的新篇章。

如今的畹町口岸,香港与西南边疆的贸易往来依旧紧密。瑞丽海关2024年发布的《跨境物流统计简报》显示,“畹町—香港”冷链线路年运输量超1.2万吨,其中云南小粒咖啡占比达37%,而这些咖啡的烘焙技术,正是1980年代香港商人传入云南的。

从名册上的籍贯记录到工牌上的粤语标识,从边贸档案中的商业往来到当代物流数据的紧密联结,畹町桥不仅是中缅边境的地理地标,更是香港与祖国西南血脉相连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