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立法会选举——打卡造势热 民生冷思考
来稿作者:何来漂
香港是高度城市化的社会,政治与民生紧密交织。近日,政府官员在社交媒体上频频“打卡”,为12月7日举行的第八届立法会换届选举造势。与此同时,民生问题持续浮现:物流署采购饮用水风波、医委会投诉处理失效、医管局殓房收费争议。
物流署采购风波:监管机制的疏漏
今年8月,物流署因招标失误,采购逾5,000万元的冒牌樽装水,供应商涉嫌提交伪造文件,并擅自使用品牌名称。事件曝光后,政府紧急终止合约,涉事公司负责人被捕。
这起事件提醒我们,公共采购制度必须具备更严谨的监管与验证机制,以避免类似问题重演。政府已成立专责小组检讨流程,这是必要的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建立长远的制度保障,确保公帑使用得当,并提升采购透明度,避免再度出现信任危机。
医委会投诉机制:行政效率的挑战
香港医务委员会过去五年共处理逾8,700宗医疗申诉,但不足3%进入纪律研讯,平均处理时间长达27个月,更有个案拖延超过10年。近期,一宗涉及婴儿脑瘫的医疗事故投诉,延误15年后被永久搁置。事件引起关注,医委会罕有提出覆核,申诉专员公署也介入调查。
这些数字显示,现行制度在效率与透明度方面仍有改善空间。医委会肩负维护医疗专业操守的责任,若处理过程过于冗长,容易削弱市民信心。政府若能推动制度改革,提升调查速度与公开度,将有助于重建公众信任,并确保医疗监管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医管局殓房收费:政策设计的离地
医管局原本计划公立医院殓房首三日免费,之后每日收费100元。社会反应强烈,批评声音不断。医管局随后修订政策,将免费期延长至28日,并设立经济困难豁免机制。
这一过程反映出政策设计与市民需求之间的落差。殓房服务涉及丧亲家庭最敏感的时刻,若事前缺乏充分咨询,容易引起误解与不满。三天的免费期显然未能配合实际行政流程,因为完成死亡证明、安排殡葬往往需要更长时间。修订虽然缓解压力,但也提醒政府在制定涉及民生的措施时,应更重视沟通与理解,避免政策与现实脱节。
用“改善民生”证明值得市民投票
这些事件看似独立,却共同反映出制度在沟通、监管与执行上的不足,是系统性的问题。加上香港现正面临经济衰退压力与公共资源紧张,倘若一众高官过度专注于选举造势,难免引发一些市民担忧,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做好本职工作?能否全力以赴改善民生?
特区政府固然有责任积极动员选民投票,如果选举活动能够展示施政成果,让市民对当局有信心、有盼望,自然愿意响应号召、选出理想的代议士。然而,如果有些民生议题令市民感到失望,无论官员怎样打卡造势,相信动员效果未必理想。因此,最好的宣传方式,就是政府以行动证明,“改善民生”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政绩,值得市民投下一票。
作者笔名何来漂,是一名普通香港市民。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