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勇|立法会选举论坛:告别哗众取宠,体现君子之争
由特区政府主办的39场“爱国者同心治港”选举论坛,自11月11日启动以来,已成为本届立法会选举的重要亮点。论坛不仅是候选人展示政纲的平台,更是市民认识政策、比较人选、参与民主的重要渠道。其形式创新、内容贴地、互动性强,充分体现出香港在新选制下迈向高质量民主的坚定步伐。
辩论环节理性激烈,无人身攻击、无哗众取宠,真正体现君子之争,这种风格不仅提升了选举文化,也有助于选民理性判断。论坛设计多元,涵盖自我介绍、助选团动员、问答及议题辩论,提升互动性与信息透明度。候选人聚焦经济与民生,回应市民关切,展现政策落地能力。论坛的成功不仅在于形式创新,更在于内容贴地、互动真诚,真正实现了“比政纲、比理念、比承担”的选举精神。
例如在新界北和新界西北选区的论坛中,候选人就北部都会区发展、交通配套、青年就业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展现出政纲落地能力与政策承担。
161名候选人全部通过资格审查,涵盖多元背景与专业领域,显示制度对“立场坚定、能力卓越”的候选人有明确筛选机制。功能界别全面竞争,告别自动当选现象,例如社福界、劳工界均出现多名候选人争夺一席的局面。地区直选选区平均每区5至6人竞争两席,竞争激烈但有序,这些安排不仅提升了选举的代表性与参与度,也为“高质量民主”奠定了制度基础。
本届立法会选举是在完善选举制度后的第二次换届选举,制度设计更趋成熟,竞争格局更为合理。这种制度安排不仅提升了选举的代表性与公平性,也为选民提供了更具选择性的民主空间。
选举论坛作为制度配套的一部分,进一步强化了选举的公开性与透明度。透过直播、重播、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论坛内容得以广泛传播,让市民能够全面了解候选人的理念与能力,真正做到“知情投票”。
本届论坛在形式上突破传统,融合自我介绍、助选团推介、即时问答、议题辩论等环节,提升了节目张力与观赏性。候选人不再只是陈述政纲,更需在互动中展现临场反应、政策理解与沟通能力。这种设计不仅考验候选人的综合素质,也让选民能够更立体地认识人选。
论坛内容聚焦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交通规划、青年就业等贴地议题,回应市民最关心的生活问题。候选人以理性辩论为主,避免人身攻击与情绪化表达,展现出成熟的政治文化与君子之争的风范。这种良性竞争不仅提升了选举质素,也有助于塑造香港民主的新风貌。
特区政府亦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选举,包括致信公务员、拍摄宣传短片、鼓励企业与团体推动投票文化,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这种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动员模式,有助于提升投票率,巩固选举的合法性与代表性。
选举的最终目的是市民参与,而论坛与制度设计的优化,正是为了激发市民的民主意识与参与热情。论坛直播安排覆盖电视、电台、网络平台,扩大接触面与参与度。选民可透过论坛比较候选人,提升投票决策的理性与信息基础,这是民主实践的核心。社会各界响应政府号召,企业、团体鼓励员工投票,形成全民参与氛围。这种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动员模式,使选举不仅是制度事件,更是社会共识的展现。
选举论坛不仅体现在选举制度的完善,更体现在选举文化的升华——理性辩论、贴地政纲、公务员担当、市民参与,构成了“高质量民主”的四大支柱。这场选举不只是一次投票,更是一次制度信任的重申、社会共识的凝聚、民主文化的深化。在特区政府的统筹下,香港正以稳健步伐迈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
作者杨华勇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