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冠麟|家暴零容忍,慎选发言人——错找KOL或引致公共讨论失焦
“家暴零容忍”是全社会毋庸置疑的主流价值。然而,当这一严肃议题的发言权,被交到追求流量、热衷炒作的“KOL”手中时,这场关于追寻正义的公共讨论注定因人废事、走向失焦。
公众目睹了一场“港姐家暴事件”被简化为“挤牙膏”式爆料的网络连续剧。在此过程中,有发言人似乎陷入某种幻想,将所有对其理性质疑,都曲解为对家暴受害者的攻击。
笔者必须明确指出:家暴受害者理应获得全社会的坚定支持,而有人滥认“校长”职称、误导公众、将严肃议题娱乐化的行为,同样值得深切质疑。这是两个并行不悖的议题,不应被任何人捆绑或混淆。支持甲方,不代表必须盲目认可乙方;我们既可以坚决声援家暴中的受害者,同时也能严正反对有人滥用教育光环、消费苦难。
网红逻辑谬误
公共讨论失焦
有KOL刻意将水搅浑,让公众误以为“批评KOL”就等于“否定家暴”,从而逃避对其自身行为的理性审视。他们擅长夸大情绪,调动群众“打稻草人”,急于塑造“仗义执言”的公义形象。这种逻辑的谬误,直接导致了公共讨论的失焦,公众接触有关资讯时尤其需要慎思。其实,要协助家暴受害者,不需要“校长”,人人皆可以。
笔者在此必须表明:本人从来对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绝不同意。而笔者从始至终所带出的思考,是有人藉“校长”之名,消费公众对教育工作者那份纯粹的信任与良好的印象。 行侠义之事,本无需特定身份,任何人皆可为之,又何须刻意戴上那顶“校长头套”?
这令笔者想到电影《破坏之王》的一幕。周星驰出演的何金银,戴着加菲猫面具,才有勇气初试“无敌风火轮”,成功打败黑熊。可能,戴上“校长头套”,才能为KOL增加“100%的勇气”。
挪用公众善意
消费弱者苦难
真正的受害者与严肃的社会议题,在这一过程中沦为KOL积攒人气与流量的工具,而受害者的创伤也被“商品化”为大众的娱乐消费。公众的善意与关注被轻易挪用,理性的对话空间被极化的情绪对立所压缩,这实在值得社会“停一停,谂一谂”。
具同理心“支持”与无条件的“粉丝应援”不应被捆绑,否则在一次又一次理性拆解“头套”的过程,伪善之人和其所说对“家暴零容忍”的初衷,其实会越走越远。 因此,笔者必须重申:对家暴零容忍,也应包括对那些消费家暴、将苦难娱乐化的伪善行为零容忍。
归根结底,笔者只是一个看不过眼的过路人,所言一切只为说理。若以上观点引发看倌的思考,包括各位“校长”无论赞同与否,欢迎前来投稿笔谈。
作者黄冠麟是公共行政博士生,文化工作者,学研社成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