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承诺战后下台 但这有意义吗?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联合国大会如火如荼之际,各国领导人也在场外开展外交行程,例如曾经爆发白宫骂战的特朗普(Donald Trump)与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

特朗普原本表态乌克兰不可能回到2014年的边界,却忽然改口在北约与欧盟帮助下,乌克兰可以全面收复失地;泽连斯基也无独有偶,原本以战争原因取消选举,更持续避谈政权轮替问题,却也在9月25日出席节目《The Axios Show》时表示,如果达成停火协议,自己将请求乌克兰国会筹备选举,并且准备卸任,“我的目标是结束战争,而不是继续参选连任。”

不过,两人的看似转弯,其实都有待商榷。

首先是特朗普。毫无疑问,特朗普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不断改变”这个特质,不管是在加沙战争或俄乌战争,特朗普几乎围绕所有关键议题不断转弯,这或许是要施压谈判,却也同样是谈判艰难的现实反映。无论如何,特朗普对于乌克兰领土完整的立场变化,从他个人的行动史来看毫无意义,更何况,乌克兰能某收复领土本身,关键还是与俄罗斯的实力对比,而非特朗普“金口”一开就能解决。

再来是泽连斯基承诺在战争结束后卸任。基本上,这同样会牵引出耐人寻味的问题:泽连斯基的承诺,究竟有多少意义?

2025年9月23日,美国纽约,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右)在联合国第80届会议期间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左)举行会面。(Reuters)

前提是战争结束

首先,泽连斯基看似做出重大宣示,其实隐含一个重要前提:如果达成停火协议。换句话说,这段宣示看似高风亮节、不恋栈权位,其实是侧面宣示了:在停火远未达成前,自己都不打算离开权力之巅。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距离战争结束还要一段时间。且关键不在泽连斯基是否承诺战后下台,而是美欧俄围绕领土问题、安全保障两大争议,目前尚无法达成共识,这才导致各种领导人通话、峰会,都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外交烟火,特朗普也因此在对俄立场上反复横跳,一下子不怕做当代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一下子又威胁挥舞制裁大棒,种种逻辑连后不一致,说到底都是急于促成停火、宣示自己一路赢到底的心态反映。

从美国的视角来看,对俄政策始终连动太平洋与大西洋两个领域的撕扯,如果华盛顿希望更聚焦印太,就必然要卸除一部分在欧洲的负担;尤其如果美俄关系和缓,华盛顿更有空间操作“逆向基辛格”(Reverse Kissinger)策略,也就是所谓“联俄制中”。

法国2025年9月4日主办“意愿联盟”会议,欧洲各国首脑及美国特使在爱丽榭宫讨论对乌克兰的支持。(Reuters)

因此早在特朗普上任前,乌克兰停火就是美国政坛内一直存在的声音,包括2022年时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Mark Milley)就已跟拜登建议:乌克兰反攻有成,应该趁著冬季见好就收,与俄罗斯谈判停火,放弃收复其余被占领土。但从战争还是打到现在,特朗普也无法彻底断绝援乌军火来看,不论是拜登(Joe Biden)或特朗普,都无法弥合两派裂痕,并也因此被一路牵著鼻子走,就如同过去美国总统应对中东撤军的挣扎。

而欧俄就分别扮演不同方向的推拉。俄罗斯毫无疑问,要尽可能利用特朗普急于停火的心态、华盛顿的“联俄制中”派,促使仓皇退场的美国同意自己的各种条件:让乌克兰“去纳粹化”、“去军事化”,其实就是沦为军事残废又不反俄欧俄缓冲带。

但这种推力明显受到欧洲反对。不论是要趁战争争夺领导力的德法,又或是反俄情结深厚的东欧与波罗地海集团,欧洲虽然力不如人又一盘散沙,却始终反对让乌克兰沦为手无缚鸡之力的一马平川,因为如此一来俄军铁蹄下次前进,就可能真的逼入东欧境界。

而这三方虽然实力不等,却因为美国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所以导致了相互箝制的战争僵局:俄罗斯要利用特朗普与“联俄制中”派、欧洲要利用华盛顿的“大西洋主义者”,而精神分裂的美国则暂时无法自我消解。

说得更直接,导致战火难止的并非泽连斯基的个人去留,而是美欧俄的复杂拉扯。

2025年9月24日,美国纽约,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在联合国总部出席第80届联合国大会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UNGA) 并发表演说。(Reuters)

战时总统的定格与回眸

而泽连斯基的个人角色,基本上就与作为战争当事国的乌克兰类似,随然身处大国博弈的核心,实际身量却相当卑微。

乌克兰当然始终反对割让领土,并要求在战后军事绑定美欧、获取安全保障,但前者涉及北约、乌克兰与俄罗斯军事能量的博弈,不是“反对”就能解决,后者则同样要视美欧俄三方博弈而定。

换句话说,两者都由不得乌克兰,基辅当下能做的,也就只是紧抓立场与自己接近的欧洲,同时奢求特朗普能够“不做张伯伦”;但换句话说,只要美欧俄三方博弈达成均衡,乌克兰也只能忍气吞声、被迫“顾全大局”,就像193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以及1945年被雅尔塔密约随意出卖的众多国家。

2025年9月3日,法国巴黎爱丽舍宫,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左)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右)举行会谈前发表讲话。(Reuters)

基本上这也是泽连斯基个人政治生命的缩影。从2022年开始,作为战时总统的泽连斯基一甩战前的滥权、贪腐形象,摇身一变为全球政治明星,身负反独裁、为民主而战的璀璨光环,穿梭在各大外交场合间,阐述“小国也能有大战略”的政治漂亮话,并在大战当前的借口下没收选举、不断扩权,基本上与普京只是“五十笑百步”之别。

但这种“战时总统”的定格,其实完全来自战火难止的条件成全:除了乌克兰处境确实特殊,美欧的默许也不可或缺。但到了战争终场的谈判环节,战后乌克兰的政权更迭就无可避免成为讨论话题,俄罗斯当然不断坚持泽连斯基必须下台;不过如前所述,这并不是导致谈判停滞的关键,因为美欧对于这点并不纠结,只要乌克兰总统不亲俄,基本上都能与自己进行合作。

换句话说,如果美欧俄允许乌克兰战后不发生政权更迭,泽连斯基将有机会循普京、白罗斯(前称白俄罗斯)卢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的前例,成为又一个斯拉夫强人;但如果美欧俄都认为战后乌克兰总统必须换人,泽连斯基再怎么顽强抵抗、原地挣扎,也都注定是困兽之斗,难改大局。

因此泽连斯基的当下表态,除了发挥一些擦脂抹粉作用、表示自己完全不恋栈权位,甚至自我说服、打心理预防针外,其实对于促进停火的意义不大。说到底,这是一个战时总统的转场回眸,而从他来到这个地位起,也就注定会有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