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塔尼亚胡与普京通话:俄罗斯为什么希望加沙停火?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就在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推出“20点和平方案”、力促加沙停火的当下,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忽然与一位各方没料到的领导人通话: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又译普丁或蒲亭)。

根据俄罗斯克里姆林宫10月6日消息,普京在当日与内塔尼亚胡通电话,讨论中东局势发展,包括特朗普的“20点和平方案”、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局势,普京也重申俄方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一贯立场,也就是问题应该基于国际法得到解决。

有趣的是,俄罗斯虽然不是中东域内国家,甚至不是以巴冲突直接相关方,却已经在2023年以哈开战后多次发声,包括第一时间呼吁外交解决、多次表示准备调停以色列伊朗冲突,以及在特朗普“20点和平方案”发布的第一时间表示支持。

显然,俄罗斯迫切希望冻结加沙战争,让中东整体降温。而这背后不仅涉及莫斯科对这场战争的认知,也关乎俄罗斯复杂的中东棋局。

2025年10月4日,巴勒斯坦武装哈马斯(Hamas)同意释放以色列人质后,加沙城再遭袭击并发生爆炸。(Reuters)

莫斯科的战争认知

回顾2023年“阿克萨洪水行动”爆发,各界当时对俄罗斯的想像,就是普京必然拍手叫好,原因也很直接:如果以哈冲突持续扩大,就可能冲淡外界对俄乌战争的关注,接著伴随交火烈度的提高、以色列军备需求的上升,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也有可能受影响,俄军有机会获得“进攻窗口”。

平心而论,这种叙事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从后续发展来看,以巴冲突确实瓜分全球对于俄乌战争的关注;之后引爆的多次以色列伊朗冲突,也让美国焦头烂额,甚至在特朗普(Donald Trump)时期破天荒打击伊朗核设施,要强制让“十二日战争”熄火。

但即便如此,俄罗斯也并没有在俄乌战场显著推进,这背后的关键原因当然是莫斯科实力不足;更重要的是,普京也并没有对加沙战争搧风点火、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姿态,反而是从冲突开始后一路努力推动降温。

例如在“阿克萨洪水行动”爆发后的10月11日,普京迅速公开表示,“无论如何都要避免冲突扩大。因为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将对整个国际局势产生影响,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这一地区”、“我认为,现在需要做的不在军事方面,而是外交。需要寻求结束敌对行动的实际办法,而且是越早越好。这是第一点。第二点,重返谈判进程,这一进程本身须为包括巴勒斯坦人在内的各方所接受。”

甚至,俄罗斯还第一次时间提出停火草案,交由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10月16日表决,内容呼吁以色列和哈马斯立即实行持久、受到全面尊重的人道主义停火;谴责针对平民的一切暴力和敌对行动,以及一切恐怖主义行为;呼吁安全释放所有人质;呼吁人道人员不受阻碍地提供和分配援助,包括食品、燃料和医疗,并为有需要的平民安全疏散创造条件。

2025年6月,马克龙反对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日前指俄罗斯普京可以在以色列和伊朗之间进行调解的建议。(Reuters)

但最终草案没能获得至少9票赞成,宣告流产,战火也迅速升级为针对加沙的无差别攻击。基本上这也是之后冲突升级时的固定剧本:俄罗斯第一时间呼吁降温,但基本上很难停下失控的火车。不过重点在于,俄罗斯为何会产生止战想法,而不是如外界一开始预测的,利用加沙战火在乌克兰战场得利?

关键就是战争对俄罗斯中东政策的冲击。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中东主要有三大目标:第一,维持在叙利亚的战略支点,以此为核心辐射在中东的影响力;第二,防止中东动荡影响中亚、高加索等前苏联空间,也就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第三,抗衡后冷战时代的美国单边主义。

而随著2010年“阿拉伯之春”引发乱局,俄罗斯的三大目标也显著推进:叙利亚阿萨德(Bashar al-Assad)政权原本摇摇欲坠,却在俄罗斯的军事支持下转危为安,导致美国与海湾国家颠覆大马士革的目标功败垂成;沙特则视俄罗斯为区域内的有力参与者,开始调整对俄互动,例如2023年沙特与叙利亚的复交进程,便是由俄罗斯居中斡旋;土耳其有意打击叙北的库尔德武装,只能与俄罗斯相互协调;伊朗希望维持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也必须要与俄罗斯密切沟通及合作。

显然,“阿拉伯之春”让俄罗斯的中东影响力来到极盛的巅峰,可以说是美国之外的最有力行为者,尤其华盛顿的持续军事撤出,无疑又让莫斯科后势看涨。但加沙战争的爆发,可以说是从根本上重击了俄罗斯的中东根基:这场冲突不只是以巴冲突,更是以色列与伊朗的代理战争,如果冲突持续升级,就可能影响叙利亚、波及俄罗斯在中东的多年经营。

正因如此,普京才会从战争一开始就积极推动停火。但很不幸的,莫斯科最终没能力挽狂澜。

2025年2月15日,加沙汗尤尼斯(Khan Younis),图为哈马斯释放美籍以色列人Sagui Dekel-Chen与俄罗斯籍以色列人Sasha (Alexander) Troufanov。(Reuters)

后阿萨德的中东棋局

随著加沙战争陷入泥淖,内塔尼亚胡也持续加开各种战线,最关键的就是在2024年9月引爆BB Call、击杀大量真主党领袖,接著直接入侵黎巴嫩。基本上这一动作,直接重击伊朗与俄罗斯在叙利亚的战略部署。

一直以来,黎巴嫩真主党都是伊朗“抵抗轴心”(Resistance Axis)的重要板块,其领袖纳斯鲁拉(Hassan Nasrallah)更长期扮演沟通黎巴嫩、叙利亚的关键,结果因为加沙战争牵动利巴嫩战火,纳斯鲁拉一夕身亡,加上真主党随即面临以军的重拳出击,叙利亚自然也就朝不保夕、岌岌可危,尤其俄罗斯正身陷乌克兰战场、伊朗又不愿引爆与美以的全面战争,基本上都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果不其然,到了2024年11月,叙利亚突然出现一波反抗军攻势,这背后当然少不了土耳其、美国推波助澜,结果阿萨德政权仅仅支持11天,就在12月8日闪电垮台。以色列则随即入侵叙利亚、在叙南建立缓冲区,接著就是接触当地德鲁兹社群,建立间接统治管道。

一直到今天,叙利亚已经从曾经的俄罗斯、伊朗附庸,直接成为美国的间接统治对象,协力者不仅有以色列、土耳其,还包括刚在2023年与伊朗复交的沙特。即便这种情况难言国家统一,因为各路武装、各方势力背后都有大国干涉,但伊朗与俄罗斯无疑是从主角变龙套。

2025年3月7日,叙利亚阿勒颇,叙利亚军队人员聚集前往拉塔基亚(Latakia),加入与前总统阿萨德(Bashar al-Assad)有关的战士的战斗。(Reuters)

在这种情况下,与以色列极端交恶的伊朗应该是前路坎坷,俄罗斯却就颇为耐人寻味,因为即便美俄近年严重交恶,俄罗斯却还是与以色列具有特殊关系。

早在2005年,普京便历史性出访以色列,成为苏联以来第一个访问以色列的俄罗斯领导人;介入叙利亚内战后,俄罗斯有时也会默许以色列借叙利亚领空打击地面目标,例如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少数叙利亚政府军的军事设施等;此外,俄罗斯同样会告知伊朗,必须约束IRGC与真主党在叙利亚南部的行动,避免进一步激怒以色列。

对俄罗斯来说,自己既想与伊朗在叙利亚合作,也想与以色列保持特殊互动,一来双方在反恐上存在合作空间,二来两国都有意提升彼此的经贸互动,三来以色列是俄罗斯对美沟通的重要渠道,这一点从2022年3月以色列协助斡旋俄乌战争一事,便可窥知一二。当然,以色列也想维系与俄罗斯的“特殊关系”,以俄乌战争为例,自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始终不军援乌克兰、不参与对俄制裁,甚至还在部分联合国“谴俄议案”表决中投下反对票,明显与西方各国不同调。

因此,俄罗斯不仅没有在以巴冲突中成为伊朗靠山,还不断劝阻伊朗自我克制不要报复;且即便俄罗斯不断藉著以巴冲突批评美国,凸显对方的偏袒与双标,还在莫斯科接待来访的阿巴斯(Mahmoud Abbas)、举行法塔赫与哈马斯会谈,却始终没有用同样的力道批评以色列。

2025年6月2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Vlamidir Putin)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伊朗外长阿拉格齐(Abbas Araqchi)。(Reuters)

如今,叙利亚的丢失已经难以逆转,但把握好与以色列的关系,还是对莫斯科的中东棋局弊大于利。首先,有鉴于以色列已在叙利亚建立势力范围,俄罗斯有机会通过内塔尼亚胡影响特朗普、叙利亚政府,允许俄罗斯保留在拉塔基亚等地的军事资产;再来,俄乌战争结束后,俄罗斯还是要设法恢复与美国的互动,届时内塔尼亚胡或许能发挥一定作用。

但与此同时,俄罗斯也不会舍弃与伊朗的互动。一来有鉴于两国同样身负制裁重担,俄罗斯与伊朗还是要结伴同行一段时日,正如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也持续提高自己对金砖、上合等非西方机制的关注;二来,伊朗“抵抗轴心”虽然受到重挫,却终究没有全面流失,黎巴嫩真主党至今没有解除武装、也门胡塞更是持续扰乱红海水道、伊拉克的伊朗民兵与代理政党依旧强大,如果俄罗斯未来要持续经纬中东,伊朗同样是可以合作的对象。

整体来说,加沙战争对俄罗斯的中东棋局带来严重打击,但谨慎维系与以色列、伊朗的特殊关系,还是有机会在未来收获利益。正因如此,冻结加沙战争就是当下的最佳策略,毕竟只要以色列与伊朗冲突降温,莫斯科这只已经折翼的欧亚双头鹰,就还是有机会游走在敌对双方间,趁隙重拾流失的中东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