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斧导弹与俄罗斯空袭:俄乌停火还是特朗普与普京的共识?
经历联合国大会的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会晤,俄乌停火依旧纠结。
首先是美国对乌克兰的各种支持。9月23日特朗普直接表示,俄罗斯只是“纸老虎”,乌克兰在欧洲支持下,将有能力夺回所有被占据的土地。往复之间,似乎一改过去强逼乌克兰“割地求和”的姿态。
9月26日美媒更报道,面对泽连斯基请求美国提供战斧导弹(Tomahawk missiles),特朗普并没有直接拒绝。美国副总统万斯(JD Vance)同样在9月28日表示,美国正考虑向乌克兰提供“战斧”,特朗普将对是否批准做出“最终决定”。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攻势也没有停下。9月28日,俄罗斯发射595架无人机与48枚导弹袭击乌克兰首都基辅,当地空袭警报持续了将近7小时,为两国开战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袭击之一,最后造成至少4人死亡、67人受伤。邻近的波兰也关闭东南部两城附近空域,并且紧急升降战机戒备。
当然,俄罗斯国防部依旧坚称,俄军是以包括机场在内的军事基础设施为目标,并没有针对平民;泽连斯基则批评俄罗斯在联合国大会即将结束之际施袭,同时呼吁国际介入,切断俄罗斯通过出售能源以获得资金的途径。
整体来看,美国即便有过之前的特朗普、泽连斯基白宫骂战,以及被认为可能成为“雅尔塔2.0”的美俄阿拉斯加峰会,当前却是采取“摆荡回乌克兰”的姿态;普京虽与特朗普颇有交情,却没有因为几场外交活动就软化立场,而是持续进行军事施压。
以上种种不禁让人疑惑,停火究竟是不是美俄领导人的当前共识?尤其是在战争已经进行三年,俄罗斯经济问题浮现、美国也有意卸除重担的背景下,战争终局究竟还要持续多久?
从只打不谈到边打边谈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可以先观察俄乌战争的时程发展。如果与拜登(Joe Biden)时期的“只打不谈”相较,当前的特朗普主政,确实让战争进入“边打边谈”的新状态。而毫无疑问,这一阶段的发动者就是特朗普本人。
就职之初,特朗普迅速推动“近俄远乌 ”的政策转弯,成功打破美俄的外交僵局,并在上任两个月内两次与普京通话,达成了俄乌和谈的基本原则,确认必须通过政治方式解决危机。与此同时,特朗普还让防长赫格塞思(Pete Hegseth)释出讯号,表态美国不会同意乌克兰加入北约、乌克兰也无法回到2014年的边界,这些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俄关系回温。
再来就是敲打乌克兰。特朗普不仅直接与泽连斯基在白宫过招,更提出《矿产协议》要求乌克兰签署,接著是一度暂停对乌军援,可以说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对乌克兰进行施压,要求泽连斯基推进和谈议程。
因此结合当前发展,或许可以这么说,特朗普前期的颠覆性政策和各种极限施压,为的就是让俄乌双方坐上谈判桌,只是各方仍在领土与安全保障等关键问题上存在分歧,这就导致后续特朗普的各种立场摆荡、来回施压。
而这些摆荡虽让外界雾里看花,却无法遮掩美国推动俄乌停火的真实动机。
首先就是从战略上保障美国安全,也就是避免美俄爆发全面战争。基本上这也是拜登政府的立场,因此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美方角色仅限情报共享与提供武器,没有如同当年越战般亲自入场,也始终在援乌武器上有所节制,否则战斧导弹就不会直到今日才成为讨论话题。无论如何,美国始终要避免俄乌战争的无限升级,导致美俄之间擦枪走火,正因如此,要求乌克兰“割地求和”的声音也始终存在于美国政坛。
再来是推动美国从欧洲战略收缩,基本上这也是特朗普上台后的重要政策。早在2024年大选期间,特朗普就不断抱怨拜登政府资助“别人的战争”,并称自己如果当选,要“将俄罗斯与中国分开”,也就是操作所谓“逆向基辛格”(Reverse Kissinger)的“联俄制中”。而这背后,当然就能与减少美国在欧洲的战略投入、转向印太围堵中国的想法相连结。
接著是追求交易性外交的短期效果。这也明显是非常有“特朗普色彩”的考量,意即注重外交政策的中短期收益,并试图通过谈判达成具体的交易成果。当然,如果特朗普只追求这一领域的成就,就可能牺牲美国的长期战略利益和联盟总体利益,并也必然会被华盛顿的建制派牵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美国会在俄乌之间摇摆不定。
不过无论如何,即使特朗普的决策看起来一片混乱,更缺乏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的连续性,种种迹象却都指向一个现实:特朗普确实有意推动俄乌停火。
普京同样希望停火
无独有偶,姿态强硬的普京也是如此。
从当前局面来看,美俄欧乌各方确实在核心议题上存在分歧、无法达成共识,俄罗斯更是不肯就乌克兰安全保障一事让步,并且持续进行军事施压,导致谈判卡在某种剑拔弩张的僵局中,但不可否认的是,普京还是有推动停火的动机。
关键在于,过高的对抗成本,还是可能促使俄乌相互妥协。对乌克兰来说,当然就是遭遇更多领土损失、承受更大安全压力,而对俄罗斯来说,则是会陷入长期被消耗、制裁和孤立的局面,最终错失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战略机遇。
事实上从战争发展至今,这个机遇的空间就已不断被压缩。如果2022年“特别军事行动”开展之初,俄罗斯就成功迫使乌克兰签署“城下之盟”,接受“去军事化”、“去纳粹化”等条件,基本上就是来到苏联解体后的地位巅峰:成功完成欧亚双头鹰布局,既控制了中东的叙利亚、维持在中亚的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乌克兰问题。
但历史并没有照俄罗斯的预期发展。乌克兰展现的顽强抗拒,导致俄罗斯如同苏联在阿富汗般,被拖入难缠的军事泥淖:推进成效有限、撤出无法对内交代。最终,俄罗斯虽然成功占领乌克兰近20%领土,却失去叙利亚这个中东枢纽,在高加索与中亚的影响力也被削弱:前者体现在特朗普成功调停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停火协议上,后者则是中国在中亚的话语权明显上升。
显然,俄罗斯作为欧亚双头鹰的问题始终在于,一旦向东向西过度拉撑,就会面临折翼结局,苏联时期如此,普京主政的俄罗斯亦然。更不要提美欧发动的对俄制裁,虽然没有导致普京政权崩解,却还是持续对俄放血、导致经济扭曲。简单来说,俄罗斯当然有打消耗战的底气,但这场消耗战不是毫无代价。
这就解释了,为何普京即便姿态强硬,却始终没有拒绝过特朗普的任何和平建议,并在和谈问题上保持谨慎积极态度,通过各种管道和方式寻找与特朗普对话的最佳效果。虽说俄方也多次强调,在没有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前,“特别军事行动”都不会停下来,普京本人也多次表示“俄罗斯有信心实现所有的目标”,但这并不妨碍普京与特朗普的积极互动。
从这个脉络来看,在普京的霸气面孔下,这位强人正不断提出各种政治和安全条件,谨慎试探美国、欧洲和乌克兰的谈判底线,借此最大程度地争取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尤其当前俄罗斯缺少对乌克兰和欧洲的外交、政治影响力,普京最能沟通的对象明显就是特朗普,也只有特朗普。
因此在各方互有坚持、美俄领导人却也都有推动停火动机的背景下,美俄博弈的结局不太可能是简单决胜负,而是更可能在战略上“各让一步”:不只特朗普需要设法弥合华盛顿内部分歧、说服欧洲与乌克兰,俄罗斯也需要进行重大妥协,降低在领土和安全问题上的战略诉求。
说到底,俄乌战争起于大国博弈,也唯有大国共识能将其冻结。俄乌停火始终是特朗普与普京的共识,但要推进这个共识,显然必须花不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