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外不是人的默克尔 为什么愈发不合时宜?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就在特朗普施力加沙停火的当下,僵持的俄乌战场虽然没有解冻迹象,却传出检讨反省的“场外杂音”。

10月6日,德国前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接受媒体专访时称,自己在2021年6月就已发觉,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又译普丁或蒲亭)不再重视围绕乌东冲突的“明斯克协议”(Minsk Agreement),冲突似乎出现恶化迹象。于是自己尝试建立新模式,也就是让欧盟直接与俄罗斯对话。

结果,据默克尔所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与波兰表示反对,认为欧盟成员无法就对俄策略达成共识,“无论如何,这(欧俄对话)并没有发生。然后我离任,普京的侵略就开始了。”

显然,默克尔虽没有将战争爆发直接归咎于东欧国家,却是暗示自己当年无力回天,并在背景因素上意有所指。可想而知,相关国家的政治人物也因此不满,并且纷纷回击。

例如波兰前总理莫拉维茨基(Mateusz Morawiecki)就在社交媒体X(前称Twitter)痛批:这份专访证明默克尔是上世纪以来,对欧洲最有害的德国政客之一;爱沙尼亚外长查克纳(Margus Tsahkna)也重申,俄罗斯要对俄乌冲突负全部责任;拉脱维亚前总理卡林什(Krišjānis Kariņš)则指出,默克尔一向都不同意“(欧洲)不可能真诚与普京打交道”的观点,并强调:“但令我惊讶的是,在乌克兰发生这么多事之后,她竟然仍然这么想。”

往复之间,过去里外不是人的默克尔,在当今欧洲也似乎愈发“不合时宜”。不过这个过程,也并不是瞬间发生。

2025年9月16日,德国前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在柏林出席一场展览会的开幕式。(Getty)

从守护和平到绥靖失败

回顾过去20年,默克尔确实是最能与普京沟通的欧洲领导人,正如当前特朗普,也算是近年与普京最有交情的美国总统。而两人也都因为对俄姿态蒙受骂名,只不过受时间线发展影响,默克尔的光环斑驳,明显比特朗普早得多:特朗普至少是2025年上任后才蒙受批评,默克尔则是2022年战争爆发以来,便深陷舆论漩涡至今。

显然,西方对默克尔的普遍指责就是“绥靖失败”,认为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顿巴斯内战爆发后,默克尔主政的德国并没有展现强悍的姿态、惩罚俄罗斯,反是力主各方停火和谈,无形之中默许了俄罗斯侵略的既成事实,过程也就像1938年英法义不顾捷克抗拒,强力主导慕尼黑协议(Munich Agreement)、默许纳粹并吞捷克领土,结果也同样是导致纳粹更肆无忌惮的侵犯。

接著,更有不少欧陆国家指责默克尔规划“北溪”管线,认为默克尔的初始动机虽然是借欧俄能源合作,对冲美国影响力、实现欧洲自主,甚至在一定程度让俄罗斯融入“欧洲大家庭”,但从结果来看,只是让欧洲的能源安全持续受制莫斯科,间接导致了开战初期的能源与通胀危机。

2022年9月27日,丹麦博恩霍尔姆岛(Bornholm)附近,北溪 2 号管道泄漏的气泡直达波罗的海海面。(丹麦国防部 Via Reuters)

简单来说,从克里米亚危机到俄乌战争爆发,默克尔的外交解决做法被贬为“绥靖失败”;特朗普当前的斡旋停火,则被讽为“准备绥靖”。至于两人的共同烙印,就是“当代张伯伦”。

当然,默克尔面对指责,也不是无能为力、从不反击。2022年4月3日,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批评德法在2008年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后,默克尔就在4日通过发言人回应,“支持自己在2008年的决定”;同年6月7日默克尔更在受访时强调,俄乌冲突是巨大悲剧,“我已尝试努力避免灾难,倘若外交手腕不成功,那也没有错。我不认为我现在应说那是错误,我不会道歉”;9月27日,默克尔再度呼吁,不要认为普京的核威胁是虚张声势,严肃对待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政治智慧的象征,有助保留行动或制定新策略的空间。

整体来说,默克尔的上述反驳紧扣一个主题:自己的最高目的是避免战争爆发、维护欧俄整体和平,当然也回避了牺牲乌克兰的现实。不过从后续发展来看,默克尔显然不是一套拳法打到底,而是随著战事胶著、攻击日甚,逐渐暴露胡乱出拳的窘态。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2019年5月上台后,曾在同年12月在巴黎与法国总统马克龙、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四方会谈,讨论乌克兰东部局势。(Getty Images)

在舆论中凌乱的默克尔

例如2022年12月7日,默克尔在接受德国《时代周报》(Die Zeit)采访时就称,德国之所以促成俄乌签订《明斯克协议》(Minsk Agreement),是为了“给乌克兰时间”,让乌军变得更强大。

显然,默克尔在开战之初的反驳,除了意在抢救名誉,也似乎有意稳定欧俄关系,或许是认为战争很快就能结束。但没想到俄军表现不如预期,乌克兰则在北约书写下持续鏖战,结果战事一路胶著,于是默克尔也开始向政治正确靠拢,将论述重点由“为了欧俄和平不得不牺牲乌克兰的部分利益”,转向“面对战争我们早有准备”的事后诸葛,试图抵销“绥靖失败”的强烈批评。

简单来说,为了缓和舆论砲火,默克尔试图让外界相信,多年来是自己耍了普京,而非普京耍了自己。不过从后续发展来看,西方对这种说法并不买帐,倒是俄罗斯颇有微词。

例如普京直接表示,默克尔的言论证明,西方根本不打算执行《明斯克协议》。“坦率地说,我没有想到会从一位前联邦总理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因为我一直从德国领导人对我们是真诚的假设出发。当然德国站在乌克兰一边并支持它,但在我看来,联邦德国领导层始终真诚地争取在我们商定的原则基础上实现解决,这些原则是在明斯克协议的框架内实现的。”

显然,默克尔宣称自己“玩弄”了普京,普京的回应则显示自己确实被“玩弄”,这种双方刻意的“事后诸葛”,当然更多是出乎政治宣传考量。只不过恶名昭彰的普京已经无所谓,因舆论而风中凌乱的默克尔则从里外不是人,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战争爆发让各种事前准备沦为空谈,因此面向政治正确的急遽靠拢,只是让俄罗斯更有宣传素材。

2025年8月18日,美国华盛顿,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左)在白宫会见欧洲多国领导人期间,就结束俄乌战争举行谈判,图为特朗普和与会的意大利总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右)。(Reuters)

这也就像默克尔近期与东欧四国的龃龉。平心而论,默克尔所言或许为真,但情况也就像顿巴斯内战的8年烂帐,德国确实积极推进《明斯克协议》,问题是俄乌双方却也都没有完全遵守,因为冲突的根源并没有消除:乌克兰希望要回土地、更加武装,俄罗斯则要把乌东变附庸,来牵制愈发“脱俄入欧”的乌克兰,同时吓阻利用北约持续东扩的美国。

在这种大国对撞、战争爆发的背景下,冲突各方显然都面向舆论基本盘全力动员,诸如默克尔等曾经斡旋的中间立场人士,不论过往动机究竟为何,在欧俄冲突、美俄冲突全面开展的背景下,就只能被贴上罪魁祸首的标签,来成为论述方争取基本盘的替罪羊、塑造敌人与内应的箭靶。正因如此,默克尔的任何解释都起不了作用,任何自我辩护的事后论述,不管策略是靠近真实或紧贴政治正确,也都只能是政治对决下的不合时宜。

说到底,叙事能否被大众接受,很大程度取决于现实发展。如果俄乌战争月余即止、甚至更早结束,舆论就可能视冲突为短期失控,那么默克尔的“顾全大局”就不会过于突兀。但很不幸地,俄乌战争不仅激化俄乌对峙,东欧与波罗的海的反俄情结更被催发到近20年高点。在这种情况下,默克尔的说法即便是披露尘封真相,恐怕也很难在当前欧洲、乃至西方主流找到听众。

当然,默克尔的过去努力确实在顿巴斯内战的背景下,为俄乌之间争取到8年的勉强和平,但在全面战争开打后,这位德国铁娘子半生荣耀,也就无法幸免要被地缘的巨轮碾碎,就像欧俄之间已然破裂的脆弱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