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和平峰会:特朗普携手阿拉伯国家 只剩伊朗与哈马斯在抵抗?
继以色列、哈马斯9日签署首阶段加沙和平协议,后续作业也持续开展。
首先是人质换囚。根据以哈停火协议,哈马斯必须在13日中午前(格林威治标准时间09:00)释放剩余人质。目前消息已经指出,哈马斯应会在当日清晨释放仍生还的20名人质,之后交还28名死亡人质的遗体。以色列也将释放近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包括250名被判终身监禁、开战以来被捕的1,700名巴勒斯坦人,以及交还360名武装分子的尸体。以色列政府发言人表示,一旦被扣押的人质抵达以色列领土,囚犯将被释放。
接著是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的“20点和平方案”推进。显然,以色列、阿拉伯与美国的合作就是个中关键。
据媒体报道,特朗普将于当地时间周一(13日)到访耶路撒冷,之后前往埃及的沙姆沙伊赫(Sharm el-Sheikh),与埃及总统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共同主持逾20国领袖参加的加沙和平峰会,敲定加沙永久休战计划,英国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 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意大利总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等领导人均会出席。
《以色列时报》也引述白宫消息报道称,美国、埃及、卡塔尔和土耳其四国将作为和平协议的担保国,在峰会期间签署特朗普提出的20点和平方案中“非常广泛的原则”。伊朗则表示,自己不会派遣代表参与峰会。
显然,除了必然赞成的以色列与西方外,美国基本已与伊朗外的中东各国达成共识,要共同解决2007年以来的加沙问题。不过这种现象也同时透露危险讯号:有鉴于哈马斯与作为背后靠山的伊朗仍在抵触,如果哈马斯拒不解除武装,以色列不是不可能重启战事,那么“20点和平方案”就会是加沙战争粉碎的第三份停火协议。
为什么停火依旧脆弱
笔者曾在8月21日的文章《种族灭绝纠缠建国幻梦 六方博弈决定加沙结局》分析,由哈马斯、以色列、美国、伊朗、阿拉伯、西方所构成的三层互动,将会牵引加沙的最后终局。而从特朗普提出“20点和平方案”后至今的一系列发展来看,各方也确实是沿著相关结构博弈前行。
首先是以色列与哈马斯的极限拉扯。整体来说,2023年11月、2025年1月两次停火之所以失败,关键就在交战双方的深层矛盾未解:以色列不接受哈马斯继续统治战后加沙,哈马斯则不愿意解除武装、交出战后加沙统治权。
整体来说,这也是导致当前停火依然脆弱的关键。
显然,以色列之所以愿意停火,是因为特朗普的“20点和平方案”能为自己的战争泥淖解套:既能救回人质,还涵盖了推翻哈马斯统治、避免战后加沙继续成为威胁的两大目标。
在这之前,以色列虽然反复升级战争、到处加开战线,却始终不能迫使哈马斯屈服、同意解除武装,因此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的视角出发,特朗普的提议无异于沙漠中的及时雨、能对内交代的救命稻草。但这句话的反面就是:如果后续发展没有照特朗普的规划前进,以军就未必会安于停火,毕竟从今年3月加沙危机升级以来,以色列明显就是把种族灭绝当成施压手段,要迫使困于道德泥淖的西方、乃至阿拉伯国家行动,迫使哈马斯同意解除武装。
但偏偏,哈马斯这次之所以同意停火,关键也并不是全盘同意“20点和平方案”,而是要借停火保存能量,并利用难民的纷纷返家继续自己的一贯策略:绑架整个加沙地带,将百万巴勒斯坦人当成人质,以被种族灭绝的悲情胁迫西方、乃至阿拉伯国家行动,迫使以色列在自己不解除武装、也不撤出加沙的背景下,同意冻结冲突。
换句话说,哈马斯还是想保住自己对加沙的统治,并且持续把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当空气,让整个巴勒斯坦继续实践“两国方案”。正因如此,才会在停火开始前承诺交出战后加沙统治权、同意释放所有人质;结果停火开始后,就开始反复强调绝不解除武装,并也持续避谈交出加沙控制权。
基本上这种状态也解释了,为何《北京宣言》等对巴勒斯坦分裂的斡旋都没有成功,因为对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与哈马斯来说,分裂已不只是路线之争,更涉及不同地块(甚至可谓“国家”)谁是领导、谁要屈服的现实问题。
为什么阿拉伯国家都赞成特朗普
再来是美国与伊朗、阿拉伯与西方这四方。
正如笔者在《种族灭绝纠缠建国幻梦 六方博弈决定加沙结局》中分析,美国与伊朗虽然有避战共识,却对战后加沙倾向不同:伊朗出于用“抵抗轴心”(Axis of Resistance)围堵以色列的考量,当然不乐见哈马斯被连根拔起,而是想等风头过后继续协助武装,以待来日;美国虽然不想重返中东战场,却也知道,如果战争结局是冻结冲突、哈马斯既不解除武装也持续统治加沙,那么类似冲突的爆发,基本也就从停火那刻起开始倒数,差别只是需要10年、20年或更多时间的问题。
而这也是西方与阿拉伯国家的共同担忧。如前所述,加沙种族灭绝成为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博弈筹码,并且同时对西方与阿拉伯国家施加道德压力:前者被指责自许道德高地、人权灯塔,却放任以色列大肆屠杀;后者则被质疑明明与巴勒斯坦人同为兄弟、血脉相连,却也默许“异族异教”的以色列滥兴杀戮。因此对双方来说,能早日停下冲突、同时杜绝冲突火种,就是西方与阿拉伯国家的共同心愿。
不过现实发展与许多“中东大团结”、“伊斯兰大团结”等想当然耳的描述不同,在美国、伊朗、西方、阿拉伯这四方中,其实只有伊朗愿意站到哈马斯身后,基本上西方与阿拉伯国家、包括同在中东的土耳其,这次全都站到美国身后,同意“20点和平方案”的弦外之音:把哈马斯从加沙连根拔起、对战后加沙进行托管、由西方与伊朗之外的中东国家共同维和。
而这种现象的成因,除了美国在中东耕耘深厚、基本上当前阿拉伯各国都不存在反美政权外,也是因为阿拉伯国家与伊朗的深刻分歧难以弥合:只要伊朗没有放弃经营“抵抗轴心”,包括沙特在内的海湾国家就不可能真正放心,尤其各国表面看似谴责以色列,其实都想等到风头过去、继续推进跟以色列的建交作业,但只要哈马斯继续留在加沙,这次冲突就还是可能在未来重演,正如“阿克萨洪水行动”本身,也有伊朗干扰沙特以色列建交的用意。
说得更直接,对阿拉伯、土耳其等中东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来说,以巴冲突是早该翻页的旧日话题,这个倾向早在1970年代泛阿拉伯主义消亡后,就已经成为既定的时代旋律,并也随后被伊朗沙特对峙、伊朗以色列冲突、阿拉伯之春的新浪潮吞没,这次之所以又在中东掀起兵戎,关键还是与伊朗以色列冲突的脉络有所合流。但这也注定,战争终局无法召唤过去的以阿冲突框架,反而是来到阿拉伯、美国、西方、以色列携手,企图共同压制伊朗的新时代旋律。
正因如此,这次在埃及的加沙和平峰会看似盛大,可以说是比过去所有协议都更进一步,包括美国、西方、阿拉伯、土耳其都比过去更有意愿要终结2007年以来的加沙问题,却依旧暗藏伊朗不愿认赔杀出、哈马斯也拒绝解除武装的危险暗流。
而这种暗流涌动到极致的结果,就是除非以色列愿意接受自己鏖战两年根本没有解决问题:除了勉强靠停火换回人质外,其实军事行动既没有推翻哈马斯、也没能根除加沙威胁,就是第三次停火的再度粉碎,以及种族灭绝再成以哈博弈筹码,直到其中一方再度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