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以色列哈马斯停火:特朗普凭什么超越拜登?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跨过加沙战争两周年,鏖战许久的以色列与哈马斯迎来第三次停火。

10月9日,流亡中的哈马斯加沙领导人哈亚(Khalil al-Hayya)宣布,加沙战争已经结束,以哈双方已签署第一阶段停火协议,内容包括双向开放拉法(Rafah)口岸,以及哈马斯释放被关押在加沙的48名以色列人质,换取以色列释放250名在以色列监狱服无期徒刑的巴勒斯坦人、1,700名自开战以来被捕的加沙巴勒斯坦人、所有被以色列拘留的巴勒斯坦妇女和儿童。哈马斯更强调,已收到美国、阿拉伯调节员(卡塔尔、埃及等)和土耳其的保证,确认战争已经永久结束。

以色列这方也朝停火迈进。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办公室周五(10月10日)表示,已批准与哈马斯达成的停火协议。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在接受以色列12频道采访时同样表示:很高兴以巴双方的流血冲突已停止,希望双方这种和平、稳定的情况能够持续下去。“今天发生的事情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一直希望,并将继续希望,能够结束在我们土地上发生的流血冲突,无论是在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还是东耶路撒冷。”

而推动这一变局的,毫无疑问是特朗普9月29日抛出的“20点和平方案”,也就是除了规划立即停火、人质换囚,还涉及哈马斯解除武装、战后加沙新治理格局的全盘规划。从人道的角度来说,不论促成停火的原因是什么,和平永远值得欢呼;不过从特朗普自己“开创历史”的视角来看,当前成就其实还是在“复刻拜登(Joe Biden)”,要证明自己已经“超越拜登”,还需更多后续发展成全。

2025年10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宣布以色列和哈马斯就加沙停火第一阶段达成协议后,2名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地区南部汗尤尼斯(Khan Younis)的废墟旁行走。(Reuters)

特朗普正在复刻拜登“三阶段停火”

而之所以说特朗普只是“复刻拜登”,关键在于当前停火的前途未卜。

回顾过去加沙两次停火,不论是2023年11月仅仅几天便告破灭的第一次,又或是2025年1月只维持2个月便被裂解的第二次,失败的原因其实都很直接:交战双方的深层矛盾没有化解,以色列不接受哈马斯继续统治战后加沙,哈马斯不愿解除武装,并且要求以色列全面撤军。

而正因这种矛盾在第一次停火便已浮现,导致拜登与斡旋各方又在2024年5月费心设计了“三阶段停火”:第一阶段实现停火,接著处理人质与换囚;第二阶段以色列完全撤军,交战双方扩大人质换囚范围;第三阶段双方交还彼此已故人员遗体,以色列解除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哈马斯承诺不再扩大军事实力。

显然,这是在深层矛盾未解下的折衷方案,也就是既不强制哈马斯解除武装,也不要求以色列回应“两国方案”,仅以冻结冲突为最高目标;甚至之所以要分“三阶段”停火,也是因为担心谈判内容过多导致僵局,所以干脆走一步算一步,先在第一阶段停火,其他细节再做打算。

2025年10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宣布以色列和哈马斯就加沙停火第一阶段达成协议后,一名女孩在加沙走区中部举着巴勒斯坦旗。(Reuters)

显然,这是拜登因应2024年总统大选而进行的外交补救,目的是挽回不断流失的年轻民主党选民,毕竟美国校园当时已因这场战争风起云涌,因此拜登无论如何都要设法推动停火,不管是为了自己,或是为之后的贺锦丽(Kamala Harris)。

但相当讽刺,民主党最后还是输掉大选,即便以哈双方成功在2025年1月迎来第二次停火,却被特朗普直接宣称是自己的功劳;但更讽刺的,是停火仅仅维持两个月就破裂,显然拜登留下的“三阶段停火”不足以巩固和平。

而这显然也是当前特朗普“20点和平方案”的最大问号。虽然方案本身比“三阶段停火”走得更远,但在实际操作上,特朗普当前所促成的停火协议第一阶段,其实也就跟拜登规划的“三阶段停火”逻辑类似:首先处理停火与人质换囚,其他更复杂的哈马斯解除武装、加沙治理规划,也就留待后续处理。当然,这或许也是争取诺贝尔奖心切的作法,跟过去拜登为选情考量相似。

图为2025年1月19日,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到访南卡罗来纳州期间,就加沙停火协议生效发表讲话。(Reuters)

特朗普如何“超越拜登”

正因如此,特朗普目前成功促成停火,其实只是在“复刻拜登”。而要证明自己“超越拜登”,关键就是必须攻克拜登没能爬上的高山:巩固和平。

其中一个努力方向,当然就是推进特朗普自己提出的“20点和平方案”,也就是在当前双方停火的背景下,继续推动后续一系列谈判,包括哈马斯解除武装、交出统治权,以色列则有序依照方案规划撤军,美国则依照规划筹组方案中的各种实体,包括“国际稳定部队”(International Stabilization Force,ISF)、临时过渡的技术官僚委员会、“和平理事会”(Board of Peace)。

当然,这意味加沙从2007年起,作为巴勒斯坦武装最后根据地、哈马斯大本营、伊朗“抵抗轴心”(Axis of Resistance)前沿的地位逆转,巴勒斯坦建国前景也很难因此实现,因为依据当前西岸的情况来看,在美国不会真心管束以色列、各国也无计可施的背景下,即便有《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s)作保,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不过是仰赖欧美援助、以色列工作签证的破碎地带,无法抗拒定居点的蚕食鲸吞,也阻止不了以色列军警的暴力执法。即便加沙未来交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控制,大概也很难脱离类似宿命,“两国方案”最终还是沦为“两个西岸”。

但如果是以巩固和平为最高目标、而不论民族尊严与建国前景,西岸与化作废墟、遍地尸骸的加沙相比,不得不说,或许是相对正面的结局。当然,特朗普也可能更加“犯规”,也就是哈马斯虽然解除武装,以色列却赖皮不完全撤军,借口就是“威胁没有彻底消除”,这就会导致加沙和平虽然巩固,但实质被以色列军队占领监管。

图为2025年10月9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沙特外长费萨尔等官员讨论加沙战后安排。(Reuters)

不过事情也可能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哈马斯虽然在停火前同意解除武装、战后交权,却在停火实现后翻脸不认人,也就是冻结现状、拒绝推进前述条件,希望既保有武装,也继续统治战后加沙。而其筹码,就是全球对以色列、美国的道德谴责,让这两方不会轻易重启战事,哈马斯则能拖一天是一天,拖到冻结现状成为现实,“20点和平方案”因此成为虚无大饼,特朗普实际推动的变化,也就跟拜登的“三阶段停火”一样,都只完成停火与人质换囚。

如果情势朝这个方向发展,其实特朗普还是有机会“超越拜登”,那就是阻止以色列重启战事,接受停火只是冻结冲突,而没有把哈马斯连根拔起的现实,不过以色列也可以因此拒绝完全撤军,形成对加沙的部分长期占领,维持某种恐怖平衡。

总之,即便特朗普的“20点和平方案”成功带来停火,却不能抹除以色列与哈马斯各自的背叛诱因:以色列可以拒不撤军、哈马斯也可以拒不交权,前者基于美国纵容、后者则赌上全球同情,这就对加沙的长远和平构成挑战,也会是特朗普如何“超越拜登”、也就是不只促成停火还要巩固和平的一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