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上任首提介入台海:美国正在背书台湾有事日本有事?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在“习特会”确认中美经贸休战后,双方的各式解禁持续进行,被留下巨大空白的台海却未有平静,印太区域也同样波诡云谲,日本的近来动态就是迹象。

11月7日,继APEC期间“双面外交”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再有惊人之举:当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被问及,“中国对台实施海上封锁”是否构成“存亡危机事态”时,高市先是表示“中方可能会采取哪些手段?也许只是封锁海上航线,也可能是动用武力,或者散布假消息、进行互联网宣传战,各种情况都有可能。”接著她进一步指出,“如果是出动战舰,且伴随动用武力的情况,那无论怎么看,都可能构成‘存亡危机事态’。”

而依照日本的安保法规,即使日本本身没有遭受直接攻击,只要与日本“具密切关系的国家”遭受攻击,且政府认定日本的存续受到威胁,就可以宣布“存亡危机事态”,自卫队便能采取武力行动。因此高市的答复被普遍解读为:如果北京对台进行海上封锁,视情势而定,日本政府可能会认定这是“存亡危机事态”,从而出动自卫队。

当然,高市也补充,实际还是要依照具体情况来判断,“如果只是把民间船只排成一列,让海上通行困难,我认为不会构成存亡危机事态。但如果是在战争状态下的海上封锁、无人机飞行,并伴随其他情况,那就可以用不同角度来看待”,也就是保留解释空间。

其实从现实视角出发,如果前述情况真的发生,日本的行动按钮也还是握在美国手中,而非高市早苗等人能够作主拍板。不过毫无疑问,高市发言就是安倍晋三“台湾有事、日本有事”的变体,只是安倍是在卸任首相后才公开表述,高市却是以首相身分公开论述。

显然,这一表态在突破某种限制同时,也标志日本面向台海的持续试探,更彰显即便“习特会”带来中美经贸停火,印太博弈还将持续进行。

2025年10月24日,日本东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发表就职演说。(Reuters)

特朗普扮演什么角色

而这背后当然不离“特朗普2.0”的印太战略。

表面上来看,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第二任期带有“战略收缩”色彩,似乎意味美国即将从各大地缘热点撤退,包括中东、俄乌、乃至这次“习特会”前各方热议的台海。

平心而论,这种观察或许有捕捉到美国的行动情境,却恐怕低估美国的调整弹性:在单极实力持续衰退的背景下,美国当然无法再用过去方法遂行“间接统治”,却可以通过扩大授权、转型战略同盟,继续投射自身影响力。

例如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原本被嘲“脑死”的北约再度“苏醒”,成为美国投射在欧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即便进入“特朗普2.0”,美国要求北约各成员国扩大负担军费、引发诸如西班牙的反弹,却也不是所有国家都反抗,德国甚至积极配合,要逆转二战以后被军事禁锢的窘境。

中东也是类似情况。美国近年当然持续撤军,却并没有完全放弃经营中东,而是更加倚赖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作为间接统治的协力者,所以才有2020年的《亚伯拉罕协议》(Abraham Accords)。当然,一向投机的阿拉伯国家也开始了与伊朗的和解进程,但毫无疑问,2023年的“阿克萨洪水行动”搅乱了相关努力,最终形成的加沙的三次停火、也就是特朗普所谓“20点和平计划”,其实还是展演美国、阿拉伯、以色列共同施压的结构,而伊朗毫无办法、哈马斯则只能自求多福。

图为2025年10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在埃及出席加沙和平峰会,在调解方签署停火协议后发表讲话。(Reuters)

印太当然也是如此。表面上来看,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会加重传统盟友的负担,包括日本与韩国,这点确实不假,但这不表示日韩会就此放弃绑定美国。原因则相当直接:一来,美国在这两个国家都有驻军,不论华盛顿议程与目的为何,从日韩视角出发,美军与基地就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二来,两国都存在亲美保守势力,因此不论政府如何更迭,这股势力都会促使执政者在一定程度上绑定美国。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2.0”当然展现战略收缩,却也没有放弃系统性的对华竞争战略,甚至可以这么说:特朗普在其他地区的战略收缩,都不意味著美国即将退回孤立主义,而是要从国际负担和次要地缘冲突中抽身,以集中力量对抗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日本、韩国或菲律宾,都在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下出现了类似变化:在对美同盟中负担更多,却也同时在合作程度上有所升级、绑定也更加深刻。

以日本为例,特朗普当然持续质疑日本“搭美国安全便车”,因此要求日本增加防务开支、分摊更多驻日美军费用,并在安全领域承担更多同盟义务。2025年2月,在与石破茂的会谈中,特朗普就明确表示“期待日本增加防务支出”;4月中旬,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泽亮正赴美磋商关税时,特朗普政府也提出提升驻日美军经费中的日方负担比例。2025年 7月,在美日“2+2”会晤的筹备过程中,美方又提出非正式要求,希望日本将防务费占GDP的比例提高至3.5%。

但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也“鼓励”日本在地区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2025年3月29日,美国防长(现同称战争部长)赫格塞思(Peter Hegeseth)与日本高官共同纪念硫磺岛战役80周年期间,就反复强调“美日共同的战士精神”,并宣称“美日同盟一直而且仍然是印太地区自由、繁荣、安全与和平的基石”。赫格塞斯更在联合记者会上表示,“美国优先并不意味著只有美国,而是美日部队在所有领域共同行动和训练,以维护威慑力”,并强调如果西太平洋地区出现任何紧急情况,“日本将站在前线”。

2025年10月28日,日本横须贺基地,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右)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左)在“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USS George Washington)上向军人做出手势,同时发表演说。(Reuters)

“台湾有事”更被著墨

而这种美日同盟一体化、甚至逐渐渗透台海的趋势,并不是没有其他布局协同强化。

首先,特朗普明显抛弃传统的“泛联盟”政策,改为注重灵活性和实用性更强的小多边联盟,以此强化印太“美日+”的小多边安全合作。

例如围绕“四方安全对话”(QUAD),2025年1月21日特朗普再任不久后,美日澳印就召开QUAD外长会议,确认将致力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太”,强调加强区域海洋、经济及技术领域的安全保障,推动构建强韧的供应链。7月1日, QUAD再办第二次外长会议,重申对“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的共同承诺”,推出“应对地区最紧迫挑战的新举措”,明显是要将QUAD从战略对话推向联合行动。

而这当然不是孤例。2025年5月31日,美日澳也举行特朗普再任以来的首次三国防长会谈,侧重海洋安全,重申深化务实合作,美日澳菲也在同日举行四边防长会谈。5月底至6月初,美日韩海上执法机构实施继2024年6月以来的第二次联合演练,强化海上安全合作。美国也联合日本积极建立“美日+菲”三边互派联络官制度,以强化司令部间的行动协调,加强三国小多边情报、监视和侦察(ISR)合作。

再来,美日也持续深化国防工业供应链合作。2025年2月,美日首脑联合声明就已确认,将升级美军和日本自卫队各自的指挥和控制系统、增加双方在日本西南诸岛的军事存在,并通过更贴合实际的训练和演习提高战备,进一步增强美国的延伸威慑。3月30日,美日防长会谈也同意加速推动“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AMRAAM)联合生产。

2025年10月28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与特朗普一同访问美国海军横须贺基地,与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和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一同登上乔治·华盛顿号航母,期间高市早苗显得相当兴奋。 (Reuters)

显然,相较于拜登(Joe Biden)政府,“特朗普2.0”更重视利用日本的经济安全与技术优势,持续强化两国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工业合作。除了前述军工领域外,美日首脑联合声明也同样强调,美日将强化在人工智慧、量子计算、前沿半导体等关键技术上的合作。同时,特朗普政府也要求日本在造船业提供安全合作支持,造船也因此成为美日国防工业的合作重点。2025年4月28日,美国海军部长约翰·费兰(John Phelan)就在访日期间明确提出,将扩大日本民间船企帮助保养日本横须贺美军舰船的规模,以推进技术创新、推动成本下降。

以上种种都凸显,美国有意发挥日本的军事战略资源,强化美日同盟实力、实施小多边制衡;说得更直接,就是利用日本战略资源增强美国实力,减少美国的战略透支,同时激发日本的战略潜能,让东京更好地配合、支援美国的区域战略调整,同时参与对华战略博弈。

这就解释了,为何“台湾有事、日本有事”都没有被近年的历任首相实质否认,而是用各种方式擦边表述,并在实际行动上暗度陈仓,甚至在高市早苗上任后受到继承与强化。因为对美国来说、甚至在安倍晋三一开始的印太战略构想内,日本就必然在对华围堵中扮演角色,尤其是台海议题,这一方面是要为日本摆脱战后宪法束缚,一方面是要提升日本在美国印太战略的角色。正如3月美国国防部顾问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在出席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听证会时所说,“台海有事”时,美国介入可依靠的重点国家,就是日本而非其他。

当然,这不意味台海冲突时,美日必然联合出兵,况且即便相关情况发生,日本行动也必然要受美国调度,而不是如高市早苗所说的行动自如、全靠自我判断。只是也正因这种承诺不必然兑现,美日同盟一体化、并且持续渗透台海的趋势,也就很难被各种非军事阻力停下,换句话说,吓阻不必然阻止战争发生,但在战争真的发生前,吓阻都能、也算持续存在。

因此或许可以这么说,美国当然没有在终极行动上背书“台湾有事、日本有事”,却是不断在政治与军事部署上,为日本首相的“台湾有事、日本有事”展演保驾护航。除非未来美国改变路线、日本政局也出现剧变,否则这股长期趋势都很难改变,也不会因“习特会”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