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珊|立法会选举:无人自动当选 体现选举正义
2025年香港立法会换届选举提名期结束,共有161人报名参选,较上届增加8人,竞争激烈,展现多元高质新格局,显示制度稳定后的政治参与意愿提升。若所有人通过资格审查,将实现“全席有竞争”,无人自动当选,体现选举的程式正义与民意授权。
161位参选人构成多元竞争格局,展现制度成熟与政治活力。未来选举进程与议会表现,将成为观察香港治理能力与民主实践的重要视窗。随着选举进程推进,选举主任于11月7日进行抽签,决定选票排列及广告展示位置,候选人名单将于14天内在宪报公布。这些程式将进一步确立选举的公平性与秩序,不仅反映选举制度改革后的筛选效应,更折射出香港政治生态的深层转型。
本届选举呈现三大结构特征:在地区直选方面,有51人参选,平均每区5人竞争两席,九龙中更出现“6人争两席”的激烈局面;在功能界别方面,60人参选,涵盖专业、行业及社会服务领域,如旅游界、教育界、工程界等,部分界别出现新晋专业人士参选;至于选委会界别,50人参选,即1.25人争一席,竞争虽相对温和,但仍有多位新面孔加入。
地区直选的竞争尤为激烈,九龙中、新界北、港岛东等区均出现多名候选人角逐两席的局面。这不仅反映地区政治活力,也突显选民对代表人选的多元期待;功能界别方面,部分界别如旅游界、教育界出现具争议或话题性的参选人,这类事件反映制度对参选人背景的审慎要求,也提醒候选人需具备清晰的界别认受性;选委会界别则呈现稳健竞争,部分候选人具备政党背景或选委提名支持,显示选委会作为“大选民团体”的政治影响力仍然深厚。
参选人背景的“高质”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专业资历普遍优秀,涵盖法律、工程、教育、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显示立法会正朝着“专业治港”方向发展;其二,不少参选人具备地区服务经验,熟悉社区脉络,能够在议会中更有效地反映民意;其三,新面孔比例上升,年轻化趋势明显,为议会注入新思维与活力。
制度设计本身促成了竞争的多元性。三大界别——地区直选、功能界别、选委会界别——各具特色,吸引不同背景人士参与。地区直选中,九区出现“五人争两席”局面,九龙中更有“六人争两席”的激烈竞争,显示民间参政意愿提升。功能界别则聚焦行业代表性,选委会界别则强调整体利益与政治稳定,三者互补,构成立法会的多元结构。
“多元高质”竞争亦是制度筛选效应的体现。完善选举制度后,候选人需通过资格审查,确保其符合“爱国者治港”原则,具备政治忠诚与治理能力。这一机制虽引发部分争议,但在实际操作中确实提升了候选人整体素质,避免过往“政治素人”或“民粹候选人”的乱象。
“高质”不应仅限于履历与专业,更应体现在政策能力与议会表现。未来的立法会议员需在立法、监察、政策倡议等方面展现实效,回应市民关注,推动社会进步。选民亦应以理性标准审视候选人,不仅看其背景,更看其理念与承担。
2025年立法会选举的“多元高质竞争”是一个积极信号,标志着香港政治参与的质量提升与制度成熟。如何将这种竞争转化为治理效能,将是新一届议会的关键课题。这是香港在完善选举制度后的第二次立法会换届选举,延续“爱国者治港”原则,强调政治安全与治理效能。选举制度改革后,立法会由90席组成,分为地区直选(20席)、功能界别(30席)及选委会界别(40席),三轨并行,旨在平衡地区民意、专业代表与整体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有35位现任议员不竞逐连任,包括多位资深政坛人物如梁君彦、张宇人、叶刘淑仪等,为新一代提供政治空间。这种“薪火相传”的现象,既是自然更替,也是制度成熟的表现。
然而,制度设计下的竞争仍面临挑战:如何激发选民对选举的认同与参与,是制度稳定后的关键指标;若审查过程引发争议,可能影响选举的合法性认受;在制度框架下,政党如何定位自身角色,推动政策议程,仍需探索。
展望未来,第八届立法会将肩负多重任务:推动政策落地与社会治理——需在立法、监察与政策倡议上展现专业与实效;深化“爱国者治港”原则的实践——如何在制度框架下实现治理效能与民意回应,是议会运作的核心;促进社会共识与政治稳定——议会作为政治协商平台,需在多元声音中寻求共识,维持社会稳定。
作者杨莉珊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