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臻善|让创意“发声”— 以“四学”框架培养创意思维
文:迦密爱礼信中学黄敬珊校长
本校举办的“迦艺同乐日”汇聚了丰富的艺术体验,学生除了参与工作坊外,更在不同的课室展示了他们全年的艺术学习成果。当日,我进到音乐室,参与了其中一场“学生音乐作品发布会”,中三至中五的学生轮流展示他们的原创电子舞曲(EDM),并讲解创作意念;观众仔细聆听,随著旋律时而微笑,时而动容,记下对作品的欣赏和评语。当我听到中四余臻京同学的作品时,知道他在初中只是用课余时间自学弹琴,他现今不但能自弹自唱,还能独立创作音乐。这份坚持和热情,成为他中学生活中珍贵的收获,实在难得。
感谢本校音乐科科主任 — 郭小樱老师对学生的用心栽培,从音乐室的布置、学生的教材预备、学校音乐氛围的营造等,让学生得以在“四学”的框架下培养创意思维。作为校长,见证学生学习历程,自信地分享自己的创作,从模仿走向创作,从“学会演奏”到“敢于表达”,心中满是感动。
创意环境,孕育创作火花
走进学校的音乐室,便能感受到那股创意的气息。开放式的桌椅摆设,墙边有条不紊地摆放著各样乐器、耳机、录音介面,方便学生进行小组演奏和创作。
“音乐室是一个很舒服的地方,我喜欢小息或午膳时间来跟同学玩音乐。”“我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会先问同学,他们都愿意指导我。”“我会在网上寻找影片自学弹琴,向老师和同学分享”...... 这些都是同学们和小樱老师的分享。
这样的学习环境,让音乐不再局限于课本或五线谱,而成为一种探索与实验的过程。学生随心弹奏、交流,渐渐获得信心和尝试创作的胆量。
“四学”框架下的全人音乐教育
小樱老师告诉我,在“自学”中,她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掘对课题的认识;透过“导学”,老师成为引路人,指导学生掌握创作技巧与审美能力;“共学”强调合作与分享,让学生在合奏与创作中学会倾听与包容,并互相指导;而“互学”则让学生在同侪间互相启发,透过观摩与讨论激发更多灵感。 这四个层面相辅相成,构成爱礼信音乐教育的核心精神,让学生敢学、敢创。
音乐教育的价值
音乐教育的价值,远超过技巧训练,是一种启发思维的教育—— 感谢小樱老师,让学生在创作中学会观察与想像,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与尊重。这些特质,无论将来是否投身音乐专业,都是终身受用的能力。
我们希望,每一位迦密爱礼信中学的学生,都能在音乐中找到自信与热情,学会用旋律表达内心,用创意塑造未来。
作者简介:
黄敬珊校长于2023年9月到任迦密爱礼信中学,于香港大学获取文学士、教育文凭及教育硕士。大学毕业后于迦密中学任教,曾任英文科科主任、家校联络主任及副校长(学生发展)。黄校长的兴趣为唱歌及弹结他,而最令她感到兴奋的是见到自己的学生投身教育界,特别是像她一样成为英文老师,协助学生提升英文能力。
香港津贴中学议会简介:
香港津贴中学议会成立超过半个世纪,致力提升教育专业发展,组织不同活动供会员学校参与,并就各种教育政策和措施提出意见,成为业界与政府沟通的重要桥梁。我们秉持专业精神,追求卓越,致力发展学生的天赋,为香港优质教育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