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乌战争到上合峰会:为何中亚国家离不开俄罗斯?
从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成立起,中亚国家就是组织核心,也是中俄的隐形博弈场:随著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影响力上升,俄罗斯的不安同步增长,而这也毫无疑问影响了上合组织的早期运作。
当然从后续发展来看,伴随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顿巴斯8年内战闷烧、2022年俄乌战争全面炸裂,持续失去西方的俄罗斯已不能再失去东方,再加上北京显然无意在中亚建立军事基地,莫斯科当然也就不再干扰上合运作,甚至与中国开始了各式协调,促成上合的不断扩员、新增对话伙伴,中俄共治的局面也因此成形。
有趣的是,作为上合核心的中亚国家,经历苏联解体后的政治更迭、颜色革命,不只在近年展现了外交“多元化”的倾向,更在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掀起一波“去俄罗斯”浪潮。但从后续发展来看,不论展演形式如何,各国的“去俄”工程皆收效不显。
聚焦8月31日到9月1日的上合峰会,中亚国家显然还是俄罗斯的战略“大后方”,俄罗斯也依旧是中亚各国的“老大哥”。而无效的反复推拉背后,是中亚在苏联解体后的前路探索,以及俄罗斯的深厚经营与多年积累。
中亚国家在想什么
首先观察中亚的“去俄罗斯”脉动,基本上是历史回声的不断共鸣。
这股脉动最早始于1990年代的苏联解体,俄罗斯开始对于西方“一面倒”,中亚各国也在巩固主权独立、维护领土完整的背景下,逐步减少对俄罗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依赖。而其结果,就是莫斯科对中亚的影响力下降,例如乌兹别克就明显在美俄间摆荡,来极大化自己的国家利益。
但2012年普京(Vladimir Putin)再任俄罗斯总统后,随著莫斯科意图重拾在中亚影响力、以及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爆发,中亚各国又逐渐被俄罗斯的“选边”力道网罗,即便是相对亲美的乌兹别克,也在2012年提出外交“三不”原则:不加入军政联盟、不向海外派兵、不接受他国在乌兹别克境内驻军,表面上看似阻绝俄罗斯,其实也是为美国的影响力渗透画红线。
但2022年的俄乌战争爆发,明显让中亚再起风云。各国虽未明显选边站队,却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领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有意与俄罗斯保持一定距离,民间也同样响应,这就与过去的“去俄罗斯”脉动有所不同。
首先是参与范围的扩大。过去中亚各国的“去俄罗斯”展现由上而下的力道,主要由政府带头推动;2022年战争爆发后,却是政府与民间共同推进:中亚五国先后爆发反俄示威,不少民众称普京是“恐怖分子”,而这样的声浪明显得到政府默许;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更允许民间团体为乌克兰捐助人道主义物资。
接著是力道的深化。过去中亚各国的“去俄罗斯”浪潮,最明显的就是文化领域,包括限制俄语使用、拆除标志性建筑,降低俄罗斯文化在中亚的存在感,以及重新解读1916年民族大起义、1933年大饥荒等历史事件,以此抨击沙俄殖民与苏联高压统治,来巩固自己的建国历史叙事。
而2022年战争爆发后,中亚的“去俄罗斯”力道明显展现在政治场域,例如塔吉克总统拉赫蒙(Emomali Rahmon)就直接在“中亚-俄罗斯”峰会上开炮,要普京不能再视塔吉克为原苏联加盟共和国。此外哈萨克也进行修宪,逐步调整受俄罗斯影响的“超级总统制”,许多国家更纷纷表态不支持俄罗斯对乌克兰动武,哈萨克、乌兹别克则明确表示,不会承认卢甘斯克、顿涅茨克的“独立”地位。
经济场域的多元化就更明显。为摆脱对俄罗斯的“依附性增长”模式,避免美欧对俄制裁影响本国经济发展,哈萨克提出优先发展“跨里海运输走廊”、推动石油出口多元化、退出1995年签署的独联体跨国货币委员会的协议;吉尔吉斯、乌兹别克与中国正式签署中吉乌铁路协议,也传出了动工消息。
这些力道在在显示,中亚各国的“去俄罗斯”浪潮,正从原本巩固国家政权、增强民族认同的层面,上升到战略层次,各国无不想在俄罗斯以外的东西方寻求新伙伴,而这也为美国、欧盟、土耳其、乃至中国提供了新机会。
俄罗斯“老本”深厚
但即便如此,中亚五国还是无法摆脱俄罗斯的网罗。关键在于,即便战争冲击莫斯科影响力,俄罗斯在中亚还是拥有庞大战略“老本”。
首先是经济领域。以哈萨克为例,俄罗斯是哈萨克的主要贸易伙伴、三大主要投资者之一。战争爆发后,即便哈萨克政府有意疏远俄罗斯,哈萨克投资者却反其道而行,加上制裁催生的“洗产地”现实需要,哈萨克也因此首度成为俄罗斯的五大贸易伙伴之一。截至2024年11月,约有2.4万家俄罗斯公司在哈萨克经营,几乎占外资企业总数的一半。
乌兹别克也是类似境况。在能源这一重要场域,俄罗斯已在2024年5月与乌兹别克签署合同,将在乌国建造第一座核电站。截至2025年4月,在乌兹别克登记的俄罗斯企业高达3,000余家,占外资企业的22%,俄罗斯对乌兹别克投资更是超过130亿美元,乌国也在2025年4月加入欧亚开发银行,且每年约有110万乌兹别克公民在俄罗斯务工。
接著是军事领域。即便俄乌战争爆发,俄罗斯还是持续利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维系中亚影响力,因为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都是成员国。此外,俄罗斯也是唯一在中亚拥有军事存在的大国,包括哈萨克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太发射场、吉尔吉斯境内的坎特空军基地、塔吉克境内的第201军事基地等。而俄罗斯也与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乌兹别克建有地区联合防空体系,更大量培训中亚国家的高级将领与军人。
人文领域也是类似模式。截至2024年11月,有超过6万名哈萨克留学生在俄罗斯大学学习,哈国境内也有7间俄罗斯大学分校,哈萨克学校更有三分之一学生使用俄语接受教育;截至2025年4月,在俄罗斯学习的乌兹别克留学生达5.6万,乌兹别克共有14间俄罗斯大学的分校,在独联体国家中数量最多,俄语更是乌兹别克境内各民族的共同语言。
而正因有经济、安全、人文领域的牵制,即便中亚各国政府、民间都在战后出现“去俄罗斯”倾向,甚至企图引入域外大国、稀释莫斯科影响力,俄罗斯的存在感还是无法彻底抹去。
2022年10月14日,首届“中亚五国+俄罗斯”峰会在哈萨克首都阿斯坦纳召开,第二届峰会则将于2025年10月登场;截至2025年4月,“中亚五国+俄罗斯”已举行8次外长会议。普京本人更是频频访问中亚,例如哈萨克总统托卡耶夫(Kassym-Jomart Tokayev)就在2025年1月表示:哈萨克已成为普京访问次数最多的国家,高达33次。到了2025年4月,俄罗斯更是神来一笔:将塔利班移出恐怖组织名单,显然是有意布局阿富汗,以此强化对中亚的安全控制。
整体来说,俄罗斯与中亚的相互推拉,可以说是苏联解体至今的漫长游戏,俄乌战争后更是开起一波新循环。确实,随著中亚国家的政治迭代、经济与外交多元化,俄罗斯的影响力流失无法阻挡,但有鉴于从沙俄、苏联时期积累的战略资本,这一过程注定相当漫长。因此,即便经历各种拉扯、不愉快,中亚各国还是要在2025年的上合与俄罗斯“相见欢”,可见未来内也必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