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峰会后访华 游走中美的普京不急著停战?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经历8月与特朗普(Donald Trump)的阿拉斯加会晤,普京(Vladimir Putin)并没有急于止战的迹象,俄乌前线依旧持续交火,美俄关系也没有明显回暖。

在这种背景下,因为阿拉斯加峰会而盛传的“联俄制中”猜想,瞬间落入一片虚空;而随著普京在8月底参加上合峰会与九三阅兵,这趟被莫斯科定调“史无前例”的访华行程,又让本就复杂的中美俄互动更加纠结。

从当前局势来看,不论是美俄阿拉斯加峰会或普京访华,都可以视作宏观结构下,俄罗斯周旋中美的外交操作:中国是俄乌战争背景下,支撑俄罗斯经济的重要板块,也是唯一能跟美国互别苗头的存在;美国则是最有可能卸除俄罗斯制裁重担的力量,毕竟解铃还需系铃人,尤其当前特朗普执政的美国,似乎对于战后乌克兰的安全保障有所保留。

而普京这种“双头鹰”的左右出击,除了暴露俄乌冲突的暂时难解,也反映普京并不急于停战的心理状态,且这种状态,并不是完全无迹可寻。

2025年9月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北京参加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阅兵式。(Reuters)

战争下的俄罗斯政治与经济

首先观察俄罗斯的当前景况。即便俄乌战争已持续超过3年,俄罗斯依旧能够维持政经运转。

在政治领域,当下无疑是普京执政20多年来,俄罗斯国内政治反对 派最弱势、总统权力却最集中的时期:经历战争初期的反战示威、全国动员后的舆论反弹、瓦格纳兵变下的惊险万分,普京以反复的扫荡与压制,成功塑造没有威胁性反对派的政治环境,不仅军方当前看不到兵变可能,所谓“反对党”的存在也无法危及政权。

根据2025年7月俄罗斯列瓦达中心(Levada Center)民调,同年上半的俄罗斯民众对普京支持率,始终保持在86%的高位。当然,战争下的民意调查不能排除政治干扰,但列瓦达中心还有一项始于1997年6月的持续性民调项目:国家前进方向“是否正确”,而这就可以做为对比依据。

在普京出任代理总统前的1999年12月,这项调查的“正确”与“不正确”答复占比分别是31%、51%;2022年2月“特别军事行动”爆发前夕,则分别是52%、38%,到了3月行动爆发后,随即变为69%、22%。在这之后,“正确”占比基本保持在70%以上,最高曾有75%;“不正确”则有两次升至27%,分别是2022年9月哈尔科夫大撤退和11月局部动员后。到了2025年6月,“正确”与“不正确”的对比分别是70%、17%。

而聚焦经济,俄罗斯基本承受了西方长达3年的制裁,却不仅没有崩解,还展现强劲韧性。在生产领域,国家项目大规模投资、居民消费,是增长的两大动力;军品生产尤其扮演了发动机,能源和农业则是经济安全的稳定器。

在2024年,俄罗斯的GDP增长率为4.1%,制造业是主要贡献,,预算收入则是36.71万亿卢布,同比增加26%;支出40.19万亿卢布,同比增长24%;赤字3.48万亿卢布,占GDP的比重为1.7%,上不至于构成财政风险。此外,财政对油气收入的依赖也持续下降,2022年为43%,2023年为31%,2024年为30%。

而在国际收支方面,俄罗斯从2022年至2024年的外贸总额分别为8,478亿、7,102亿和7,169亿美元,贸易顺差分别为3,372亿、1,400亿和1,509亿美元。外汇储备方面,2022年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后一度下降,却在当年6月就恢复增长,2025年7月则来到6,906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

显然,俄罗斯的政经情况也正如俄军的前线表现,虽一度经历挑战,但目前没有溃败迹象,这就成为普京不急于停战的底气,也是他能在中美间游走试探的空间。

2025 年9月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又译普丁或蒲亭)抵达北京,参加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的阅兵式。(Reuters)

俄罗斯跳不出历史循环

当然,政经与前线的“不崩溃”,不代表俄罗斯就“越打越强”。当各方都为俄罗斯承受制裁重担的能力啧啧称奇,也就很难留意通胀的居高不下、战争消耗挤占长期产能投资,其实正在成为俄罗斯经济的主要风险。

在2024年,国防支出占俄罗斯GDP的比重为6%,2025年则上升到了6.31%。虽然普京指出,美国在朝鲜、越南战争期间的国防预算分别占GDP的14%和10%,却也强调未来3年俄罗斯将逐步减少国防开支。根据最新预算法案,2025年俄罗斯GDP预计增长2.5%,较2024年下调1.6%,2026年、2027年则分别预估增长2.6%和2.8%。

整体来说,2025年的俄罗斯经济已有所降温,虽然在产业政策、国家专案主导下,市场与财政情况大致稳定,制裁导致的经济扭曲却不断深化,受限的劳动力供给水准、产能利用率,也压制了可能的成长空间;且国防开支的下调也预示,在可见未来内,俄罗斯都只能维持低烈度军事行动、进行长期的战争消耗,而不是发起极大规模的进攻。

说得更直接,即便俄罗斯经济没有崩解、前线也未再被乌军大规模反攻收复,以当下经济与军事能量来看,在战争持续的可见未来内,两者都很难有大幅度收获与飞跃。

2025年9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Valdimir Putin)在俄罗斯海参崴市(俄称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举行的第十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体会议上发表演说。(Reuters)

而这也是俄罗斯历史围绕“崛起-衰败”的循环缩影:始终无法摸索出切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却又能凭借战略韧性持续苦撑。其背后,当然是各种背景条件的支撑,包括辽阔国土的物质基础与战略纵深、强势领导人的集权文化、面向东西的“双头鹰”外交惯性。

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非常容易崛起,却也很常在顺境中犯战略错误,例如因为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时期的国力不断增强,苏联便开始推行全球进攻性战略,最终不仅在美苏争霸中败下阵来,还导致自身解体;但进入逆境后的俄罗斯,则又往往能够艰苦支撑,为将来的崛起蓄积实力,例如从苏联解体后的黑暗岁月,一路卧薪尝胆、成长茁壮,直到2022年进攻乌克兰。只是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这种复兴也往往是为将来的衰败、再崛起做准备。

一言以蔽之,俄罗斯更加善于摆脱困境,而不是维持优势,这就与中国的战略文化非常不同。俄乌战争确实撼动美欧主导的欧洲安全结构,但这场战争也毫无疑问,严重损耗俄罗斯过去积累的各方面国力,导致了叙利亚变天、美国渗入高加索、中亚各国有意“引入中美”等各种势力范围流失。

当然,俄乌战争还是会在未来某天、以某种形式停下,但深陷历史循环的俄罗斯前景,或许正像俄国战略界时常引用的斯托雷平(Pyotr Stolypin)名言:“在俄罗斯,20年足以改变一切;200年后,一切未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