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闪电访问中东 20点和平计划就是新时代奥斯陆?
经历以色列、哈马斯9日达成停火,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的“20点和平计划”又在10月13日迎来高潮。
首先,特朗普访问以色列,并在议会发表演说。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特别在演讲前先上台发言,感谢特朗普的“20点和平方案”成功结束战争,并称这为中东乃至更广阔区域的和平,开辟了历史性的前进之路,特朗普无疑是以色列的最好朋友。
特朗普本人显然也颇有成就感,表示“今日天空平静,枪炮声和警报声戛然而止,朝阳在这片终于迎来和平的圣土升起。这不仅是一场战争的终结,更是恐怖与死亡时期的终结”,并呼吁以色列把战场上战胜恐怖分子的胜利,转化为整个中东的和平与繁荣;加沙人民也应专注恢复稳定、安全、尊严和经济发展,让子孙后代享有应得的美好生活。
接著,特朗普又闪电访问埃及的沙姆沙伊赫(Sharm el-Sheikh),与埃及总统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共同主持加沙和平峰会,英国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意大利总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等逾20国领袖出席,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也同样到场。
虽说以色列和哈马斯都没有派代表与会,但峰会最终还是由推动加沙停火的调解方:美国、埃及、卡塔尔和土耳其,共同签署了关于加沙停火协议的文件,承诺共同努力确保和平方案获得落实和维持。
整体来说,特朗普对以色列埃及的闪电访问,彰显美国在中东的虽衰犹强的影响力,因此能够促成一场各取所需的和平仪式。但之所以说是仪式,也是因为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而是正被《奥斯陆协议》的失败阴影笼罩。
各取所需的停火与峰会
首先是相关方围绕“20点和平计划”与峰会的各取所需。
美国自不待提。结束加沙战争原本就是特朗普的选前承诺,尤其美国还在过程中被以色列反复绑上战车、被迫卷入与伊朗的冲突,几乎要被拖回自己持续撤出的中东战场,更连带承担放纵以色列屠杀的舆论成本。即便美国不可能抛弃以色列,却也显然不乐见战争的持续与扩大。正因如此,美国早在拜登(Joe Biden)任内就先后斡旋两次加沙停火,特朗普上台后更是抛出不少方案,如今也终于成功斡旋出第三次。
整体来说,美国的忧虑也是西方的集体焦虑。前段时间出于政治正确、希望卸除支持屠杀谴责,所以承认巴勒斯坦的西方各国们,内心的真正担忧同样是战争持续的附带成本,包括对自身国家形象的减损。所以特朗普的停火斡旋一成功,各方都欣然齐聚埃及,要用和平峰会的光环自我加冕。
以色列则是急需爬出战争泥淖的浮木。众所周知,以色列有三大战争目标:救回所有人质、推翻哈马斯、避免加沙再度成为安全威胁。但显而易见,多数人质获释是因停火换囚,而非军事行动;此外以军鏖战两年、反复升级冲突,包括在2024年10月入侵黎巴嫩、12月入侵叙利亚,以及在2025年6月与伊朗爆发“十二日战争”,已经让整个中东、包括美国人心惶惶,却始终不能迫使哈马斯解除武装、交出加沙统治权。
在这种背景下,涉及人质换囚、托管加沙、由美国与阿拉伯国家共同维和、迫使哈马斯解除武装的“20点和平计划”,当然就成为以色列的救命稻草,既可对内交代“正在达成战争目标的路上”,也可以靠著停火缓缓爬出战争泥淖,同时缓冲全球舆论谴责。
而对作为阿拉伯斡旋代表的埃及、卡塔尔来说,冻结加沙战争同样是利大于弊。
埃及一来不愿接收巴勒斯坦难民,二来希望恢复1970年代泛阿拉伯主义消亡后流失的区域影响力,因此早在2025年2月特朗普提出“清空”方案时,就开始同步对哈马斯施压,要其解除武装、交出战后加沙统治权。毫无疑问,这次的“20点和平计划”同样获得埃及大力支持,承办加沙和平峰会、共同担保停火更让埃及增色不少。
卡塔尔的角色更加微妙。长期以来,这个海湾小国既是美国盟友、以色列伙伴、伊朗传话人,更是哈马斯庇护者,当然最后一种身分,其实来自前面各方的共同成全。换句话说,当哈马斯本身成为烫手山芋,卡塔尔就必然联手美国、以色列共同施压,包括在2024年11月威胁退出斡旋、驱逐哈马斯,以及疑似在2025年9月放任以色列打击自己境内的哈马斯高层。从这个脉络来看,卡塔尔支持特朗普的停火斡旋、参与加沙和平峰会,其实就是一以贯之的正常发挥。
而作为停火共同担保的土耳其,则无疑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获益者。一来,土耳其成功利用加沙战火与俄乌战争的联动,在阿萨德(Bashar al-Assad)垮台的叙利亚扩大了影响力,大幅度渗入俄罗斯与伊朗的原有势力范围,并与沙特、以色列共同成为配合美国间接统治叙利亚的一员;二来,土耳其并非阿拉伯国家,却主动要求参与加沙的战后维和,最终也成为担保停火的一员,这当然是极大的外交成功。
简单来说,从“20点和平计划”到这次和平峰会,美国成功聚拢自己的西方与中东朋友圈,设法让血腥战争有个瞬间淡出,既收获不少外交光环,也让困于道德困境的各方逐步解套。
从奥斯陆至今的共同阴影
只不过,“20点和平计划”虽然是某种冲突解方,但从以色列、哈马斯、甚至哈马斯背后的伊朗都没有出席和平峰会来看,计划整体还是暗藏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阴影。
回顾1993年,奥斯陆协议同样是某种各取所需的产物,却也同样满足不了所有人。
在巴勒斯坦这方,当时的巴解领导人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面临政治上的内外挑战:对内,哈马斯和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PIJ)等路线激进、宗教色彩强烈的新势力崛起,开始不服以阿拉法特为首的世俗温和派;对外,阿拉法特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贸然支持伊拉克的侯赛因(Saddam Hussein),结果触怒了美国与科威特、沙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所获金援大幅减少。以上种种都导致,阿拉法特急需表现机会,来巩固自己在巴勒斯坦内部的领导威信,同时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
而对美国与西方来说,自己在纵容偏袒以色列多年后,同样需要一个和平方案来自我镶金;从以色列的视角出发,这是工党等以色列左翼安全观的落实机会,也就是以“土地换和平”。正因如此,代表“两国方案”的《奥斯陆协议》在1993年应运而生。
但这些描述所回避的空白,就是炸裂协议的导火线:《奥斯陆协议》没能取得以巴民意的压倒性支持,哈马斯等组织痛批阿拉法特出卖民族尊严,以色列总理拉宾(Yitzhak Rabin)则被指责放弃“应许之地”,并在1995年被以色列极右份子暗杀。
最终,以色列没能依照协议完整执行撤军,哈马斯等激进组织也未停下对以色列的恐怖攻击,最后连阿拉法特都为与哈马斯竞争影响力,而纵容法塔赫(Fatah)的武装组织阿克萨烈士旅(al-Aqsa Martyrs' Brigades)袭击平民。结果《奥斯陆协议》签署7年后,第二次大起义炸裂天际,“两国方案”的尝试宣告失败。
基本上这也是当前“20点和平计划”面临的类似困境:以色列虽然同意停火,却未必会依照规划撤军;哈马斯则只在停火前同意战后交权,现在就坚持不肯解除武装。一切也正如卡塔尔首相穆罕默德(Sheikh Mohammed Bin Abdulrahman al-Thani)所说:以哈之所以能初步达成停火协议,是因调解方都决定回避更棘手的问题,毕竟以哈双方都未做好达成全面协议的准备。
事实上,特朗普的“20点和平计划”已经言明,如果哈马斯拒不同意相关条件,以色列将能继续战事,而这无疑为和平的存续埋下引信;哈马斯则在进行人质换囚的当下,持续在加沙巩固统治地位,包括扫荡“帮派冲突”,显然是要逼各方默认自己仍在统治的既成事实。
到头来,这次停火其实与过去拜登推动的“三阶段停火”所差无几,都是执行人质换囚后陷入僵局,以色列希望一劳永逸、哈马斯则想保存实力。从这个背景来看,仓皇冻结战争的“20点和平计划”、和平峰会,其实远比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脆弱,毕竟内塔尼亚胡并非当年的拉宾、出席峰会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却比阿拉法特更弱势。
未来进入谈判深水区,如果调解方不能说服哈马斯解除武装,以色列显然就不会完全撤出加沙,双方或许能够形成新恐怖平衡,却也可能在休息够了后、某个擦枪走火的瞬间,直接粉碎第三次停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