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25|中原陈永杰:未见直接援助楼市措施 减息楼价升5%

撰文: 李焕好
出版:更新:

【施政报告2025/李家超/施政报告】行政长官李家超周三(9月17日)早上11时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原地产亚太区副主席兼住宅部总裁陈永杰表示,于房屋政策方面,未见有直接援助楼市措施,而是从供应、至资助房屋,到豪宅各置业阶梯皆有措施完善。

陈永杰又指,楼价于近月已成功寻底,并将迎来减息周期,今次施政报告未直接救市,可能是为避免楼市太炽热,反而聚焦较长远的供应层面,相信可令楼市长远更健康发展。

放宽投资者入境置业门槛 3000万以上豪宅成交料升至1600宗

对于今日公布的施政报告,陈永杰表示,与楼市最直接关系的,要数放宽“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的置业门槛。投资移民申请人需购买豪宅满足自住需要,是次将购入住宅投资门槛由5,000万降至3,000万元,虽然入额1,000万元不变,但门槛降低,相信有助吸引更多相关申请,可刺激3,000万元以上豪宅物业成交。他料今年3000万元以上成交可达1600宗,创五年新高。

另投资推广署回复传媒查询时指,截至今年8月31日,“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申请1,963宗,预计可为香港带来的投资金额逾580亿元。

中原地产亚太区副主席兼住宅部总裁陈永杰表示,于房屋政策方面,未见有直接援助楼市措施,而是从供应、至资助房屋,到豪宅各置业阶梯皆有措施完善。(代理提供)

增加非本地生学额 全年租金料升5%

施政报告中提及增加非本地生就学人数上限至50%,陈永杰指,过往多项的人才输入计划,抵港的人才超过23万人。当中部分携同配偶及18岁以下未婚的受养子女来港,为香港带来庞大的住屋需求,相信增加非本地生学额,将进一步增加香港租赁市场需求,租金难免一路向升,料全年租金指数可录5%升幅。租金向升,配合减息周期,相信亦有助吸引更多投资者进驻物业市场。

增加白居二名额  加快物业市场流通

施政报告的房屋政策中,较多著墨于资助房屋。陈永杰相信,增加白居二名额有助资助房屋市场的流转。释放资助房屋于二手市场供应之余,相关业主沽出手持资助房屋,将转投私楼市场,同时增加了中小型私楼物业的需求。

长远增加土地供应 稳定市场

另外简化批地行政措施、拆墙松绑、采多元模式片区开发、市区重建新思维等,陈永杰指都是加速土地供应的措施,对稳定楼市奠下健康基础。而放宽私人住宅项目停车场的豁免安排,可为私人物业增值,他相信上述一系列措施,有助增加物业供应之余,亦可增加发展商投地诱因。

简化批地行政措施、拆墙松绑、采多元模式片区开发、市区重建新思维等,陈永杰指都是加速土地供应的措施。(卢翊铭摄)

料减息机会大 楼价看升5%

陈永杰预测,凌晨美联储局议息,重启减息周期机会极大,将为香港楼市带来直接而正面的刺激。近月一手市场走势凌厉,豪宅亦屡破新高,料今年楼价及租金均可录5%的升幅。

过去政府由为压抑楼市过热狂出包括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在内的辣招税,以至政府在2023年11月宣布减辣至今的政策措施的楼市表现。

2023年宣布楼市“减辣”

政府为针对近年楼市出现下行,在2023年10月施政报告宣布为楼市“减辣”作出三大调整,当中包括将额外印花税(SSD)的适用年期,由三年缩短至两年,换言之业主在持有物业两年后出售,无须再缴付楼价10%的额外印花税。

其次,买家印花税(BSD)和新住宅印花税(NRSD)的税率减半,两者均会由15%减至7.5%。以及 优化专才“先征后退”,改为为外来人才的置业业印花税实施“先免后征”,即暂免征收相关税项,若相关人士其后未能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才缴付相关税项。而当时反映楼价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在2023年11月份时报153.59点。

事隔4个月再全面撤辣 楼价仍插6%

事隔4个月后,财政司司长陈茂波2024年2月的在财政预算案中宣布全面撤辣,表明所有住宅物业交易无须再缴付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即为期14年、用作压抑楼市升势的辣招正式落幕。

不过,减辣似乎未有对提振楼市起即时作用,参考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在2024年3月初时的144.19点,反映在减辣至撤辣4个月内楼价仍下跌6%。

+4

减辣至今近两年 楼价不升反跌、输逾一成

虽然政府为楼市全面撤辣,但楼价持续向下。政府为刺激楼市,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2025年3月的在财政预算案为楼市“加甜”,进一步放宽楼价400万元或以下的住宅单位,印花税由原先的6万元,大幅降低99.8%减至100元并即时生效。

不过由2023年宣布减辣至今已过去近两年时间,但反映楼价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仍然不升反跌,楼价在21个月内先后经历“减辣、撤辣、加甜”的救市政策下,表现仍然下跌超过10%。

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在2023年11月份时报153.59点。
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在2023年8月份时报137.1点。

最早2010年推SSD压抑楼市

至于回顾楼市辣招,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11月,当时政府推出额外印花税(SSD),限制市民在两年内转售单位,需要缴付楼高5至15%的SSD。两年后政府为楼市“加辣”于2012年10月更推出SSD加强版,转售时间限制调整为三年内,SSD税款涉及楼价10至20%,当时政府更推出买家印花税BSD,以限制非本地人士及以公司名义的买家,在港买楼时需缴付楼价15%的税款。

不过事隔一年,政府于2013年2月份更推出双倍印花税(DSD),调整200万元或以下物业,税款由100元增至楼价1.5%,其余物业税率也加倍,由最高税率4.25%增至8.5%。

惟楼价升势未止,政府于2016年11月份及2017年4月再次出手,分别向买入第二套或以上物业的买家,划一收税楼价15%,以及采“一约多伙”15%从价印花税,即买家以首次置业人士的名义,以一份合约购入多个单位,需缴付楼价15%的从价印花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