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父母照顾、求医、苦候医委会聆讯 寻真15载坚信正义终会来

撰文: 董素琛
出版:更新:

【寻/沉真相:医委会消失的聆讯?】黎远建2009年出生后3日癫痫,最终脑瘫、四肢残障,终身需要轮椅相伴,智力仅3至4岁。下月黎远建迎来16岁生日,父母除了盼望儿子健康成长,更希望医委会找出16年前的真相—— 儿子癫痫后4个半小时,涉事医生才回到医院诊症及处理,是否儿子脑瘫及四肢残障的原因之一?

黎氏夫妇2010年向医委会投诉,至上月终于等到聆讯展开,岂料未开始已经结束—— 医委会研讯小组10月28日以秘书处未能解释为何拖延案件多年,对被告医生不公,决定永久终止聆讯。母亲彭红英感叹:“十几年咁长时间,就咁匆匆几个字就终止咗呢个聆讯。”作为证人的父亲黎志坚一直在庭外等候传召:“我都未出庭,点解咁快结束呀?”

研讯小组判词揭示秘书处在案件初步审议、准备首次聆讯、重新安排聆讯日期三个环节中均有拖延。相比起指控不成立,两人认为永久终止聆讯更令人不解、难受和失望,一度申请法援以提出司法覆核。医委会于聆讯后一星期(3日)宣布覆核永久终止的决定,黎志坚说看到一丝曙光,期望医委会“纠正错误决定”。两夫妇心中继续保持信念,相信正义始终会到来。

2009年,内地夫妇黎志坚及彭红英在浸会医院诞下儿子黎远建。(郑子峰摄)
黎远建出生后3日癫痫,最终脑瘫、四肢残障。(郑子峰摄)

2025年10月28日,黎志坚和太太彭红英清早从深圳到黄竹坑的医委会会址,出席针对儿科医生薛守智的聆讯。控罪指黎远建于浸会医院出生后3日癫痫发作,薛守智未有即时检查或调查。护士证人口供指曾三度以电话通知薛守智,他至早上8时才到育婴室检查病人,此时距离黎远建首次抽搐已过了4个半小时。

2009年,内地夫妇黎志坚及彭红英在浸会医院诞下儿子黎远建。(郑子峰摄)

聆讯早上9时半开始,列作证人的黎志坚在庭外守候,彭红英则在会议室内与薛守智医生对簿公堂。医委会主席邓惠琼以英语发言,彭红英透过即时传译理解。约1小时后,研讯小组委员、薛守智医生、律师等人动身离开会议厅。她愕然:“佢哋起身走嘅时候,我话咩事啊?后尾翻译𠮶啲,我有啲听唔清楚。咩事啊?大家点解会走咗啊?”

会议室外,示意会议进行中的红灯熄灭。庭外的黎志坚看到众人离开,感到奇怪:“点解咁快出嚟嘅?佢地话结束咗。吓?点解啊?咁快嘅?好突然啰,我都未出庭,点解咁快就结束呀?”

十几年嚟咁长时间,就咁匆匆,佢哋就咁匆匆几个字就话终止呢个聆讯。
彭红英
儿子出生后,黎志坚和彭红英走遍全国,为他寻找治疗方法。(郑子峰摄)
儿子出生后,黎志坚和彭红英走遍全国,为他寻找治疗方法。(郑子峰摄)

原本憧憬一家五口生活 走遍全国寻医治良方

回望2009年,内地夫妇黎志坚和彭红英已育有一子一女,准备在香港迎接第三胎黎远建,打算日后一家五口在深圳生活,黎远建每天来回香港上学,空闲时一起到游乐场玩耍。过时过节更可一同回到汕尾,感受家乡的节日气氛,把传统习俗都体验一遍。

黎远建出生后脑瘫及四肢残障打乱一切计划—— 彭红英为照顾儿子辞去工作,一手包办喂食早午晚餐、帮忙拉筋、洗澡等;黎志坚在事件往后数月仍不敢相信事实,未有工作;他的母亲亦因此患上抑郁症,至今近16年仍要服药。

一开始推远建出去,去楼下行下,或者去商场,好多人都望住,(觉得)点解呢个细路仔会咁,用啲异样眼光去睇。其实𠮶阵自己心里都好难受,觉得好自卑,我又惊佢自卑…… 呢种感受真系好难受。
黎志坚

两夫妇把儿子带回内地照料,多年来走遍全国求医,尝试针灸、干细胞移植、中草药等治疗,“国内好多大嘅医院,广州、北京、天津、沈阳,好多地方都去过”。不过始终成效有限,加上治疗费用高昂,每月动辄数万元,单靠黎志坚从事建筑的薪水难以应付,有时甚至要向朋友借钱。

黎志坚和彭红英居于内地,不时来港探望就读特殊寄宿学校的儿子。(郑子峰摄)

黎远建智力仅约3岁 现居香港特殊寄宿学校

黎远建去年获安排在香港入读特殊寄宿学校,彭红英继续住在深圳,黎志坚则于北京工作。夫妇几乎每月来港探望儿子,与他聊天、喂他吃饭,但限于学校日程,每次见面仅约一小时。

学校员工向两夫妇反映,每当黎远建知道他们来访,都会兴奋到睡不着。16岁的黎远建智力相等于3至4岁小童,现于学校学习认字,可透过眼神及点头方式与他人沟通。黎志坚说:“前两日去见佢,个老师都话佢识,1到10都认到嘅。”

15年来,黎志坚和彭红英等候医委会展开研讯,不敢不接来自香港的电话。(郑子峰摄)
15年来,黎志坚和彭红英等候医委会展开研讯,不敢不接来自香港的电话。(郑子峰摄)

15年来不敢不接香港电话

黎远建出生后翌年,两夫妇向医委会投诉,怀疑医生延误处理儿子癫痫令他脑瘫及终身残障。多年来,他们接收到调查进度的资讯不多,仅知道原订2016年7月13日召开聆讯,及后医委会应被告要求推迟。

两夫妇多年来一直等候新的聆讯日期,黎志坚说:“好多啲香港嘅电话打嚟,我都有听,但好多都系个啲传销电话嚟,每一个电话我都好惊冇接到,日日都去邮箱睇下有冇信件。”

个过程肯定系觉得心里好急啰,成日都谂住几时有消息呀?几时有结果啊?几时有个交代比呀远建啊?
黎志坚

秘书处突然重启案件,两夫妇认为是由于去年透过律师向医委会发信,12月又联同社区组织协会召开记者会,令案件再次曝光。

主席邓惠琼在10月28日的聆讯上,以英语宣读14页纸的决定,反映秘书处在案件初步审议、准备首次聆讯、重新安排聆讯日期三个环节中均有拖延。(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医委会判词揭案件多番延误

为何医委会需时15年处理案件?主席邓惠琼在10月28日的聆讯上,以英语宣读14页纸的决定,反映秘书处在案件初步审议、准备首次聆讯、重新安排聆讯日期三个环节中均有拖延。

医委会2010年接获投诉后,负责审视证据的初步侦讯委员会,其主席花了3年半把案件转介至整个委员会审视,及后决定召开聆讯;案件原订2016年7月13日召开聆讯,秘书处开审前7天才向被告医生提供涉事护士的口供,被告以准备时间不足为由,申请推迟聆讯日期;聆讯小组指由2016年7月起“秘书处超过8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no further step was taken by the Secretariat for over 8 years),亦无法提供任何合理的解释。研讯小组决定终止聆讯,同时禁止秘书继续纪律调查案件。

针对被告的纪律研讯程序本身,已经变得具欺压性和滥用性,因此必须停止。
医委会主席邓惠琼
黎志坚和彭红英认为,永久搁置研讯较宣告对医生的指控不成立更让他们失望。(郑子峰摄)

父母叹未开始已结束 较指控不成立更失望

黎氏夫妇形容此结果比起宣告对医生的指控不成立更让人失望,黎志坚说:“因为都未开始就结束咗,都冇机会比我哋讲,或者系佢哋真正地审呢件案,佢都冇审到就结束咗。”

“我哋就以为你哋香港呢啲,点解会同我哋大陆咁唔同嘅?一件事需要等咁耐呢?我哋一直一路系等,等到我哋都差唔多咁多岁啦,上有老下有细,成家人都系等呢个结果,又唔知香港呢啲制度系点嘅。”彭红英说。

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彭鸿昌(左)多年来协助黎氏夫妇的案件。(郑子峰摄)
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彭鸿昌(右)多年来为黎氏夫妇的案件提供协助。(郑子峰摄)
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彭鸿昌(左)多年来为黎氏夫妇的案件提供协助。(郑子峰摄)

研讯宣判一周 医委会决定主动覆核

永久终止研讯的决定惹来社会质疑及哗然,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早前表示高度关注案件,去信医委会主席要求交代处理投诉和研讯的机制,并且提出完善的建议。

事件发酵一星期,黎志坚星期一(3日)代表儿子申请法援,以司法覆核决定,理据是裁决“明显不稳妥”、“只顾及被告一方利益,未有平衡病人及公益”、“未有解释延误8年的原因之前作出裁决”。

当日晚上,医委会宣布决定主动覆核研讯小组决定,今月22日处理。黎志坚说看到一丝曙光,期望医委会“纠正错误决定”。

医委会11月3日宣布主动覆核研讯小组决定,今月22日处理。黎志坚说看到一丝曙光,期望医委会“纠正错误决定”。(郑子峰摄)

明年黎远建迎来16岁,距离成年再迈前一步。两夫妇计划为他申请成人院舍,继续留港,其余一切,包括向医委会的投诉只能见步行步。

黎志坚深信:“正义始终会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