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当选举宣传变成疲劳轰炸......
来稿作者:范道四
随着12月7日立法会选举临近,近日香港市民茶余饭后的讨论热话离不开以下两样:一是各个候选人在选举论坛中的“亮眼”表现;二是政府有如黄河长江般滔滔不绝的宣传攻势。香港街头巷尾、媒体网络皆被各式选举宣传广告淹没。从政府高官亲自出演的短片,到各部门铺天盖地的口号呼吁,这股宣传浪潮本意为提升市民投票意识,却逐渐引发不少市民讨论:如此密集的推广,是否真能达到预期效果?会否在无形中触发公众的审美疲劳甚至反感?
当前政府的选举宣传,几乎占据所有公共信息渠道。有朋友调侃:“开电视见官员呼吁投票,搭地铁见海报,连手机Facebook还是同一主题。”然而,“边际效应递减”之下,当同一讯息反复出现,受众的接受度会随频次增加而下降。因此,这种无孔不入的推广,虽体现政府重视选举,却也可能模糊了焦点——当宣传声量远大于选举议题本身的讨论,不少市民的注意力反而会从“为何投票”转向“为何如此宣传”。
部分宣传片由部门首长亲身代言,原意是借助其公信力强化讯息权威性。然而,在部分市民眼中,高级官员频繁现身短片,容易产生两重疑虑:一是公务与政治推广的界线问题。官员的时间与公帑若过度投入于政治宣传,会否影响民生事务的处理效率?二是形象错位风险。若官员在片中表现生硬或与日常职能脱节,会否削弱专业形象,令宣传效果适得其反?
积极宣传选举、呼吁公众参与,固然是特区政府应有之义,但若形式单一、内容重复,易予人“为宣传而宣传”之感。再者,一方面耗费公帑进行铺天盖地的推广,另一方面却叫停各个电视台主办的选举论坛,此举是否合乎推广公民参与的逻辑?选举论坛本是让候选人阐述政见、选民深入了解议题的重要平台,如今仅剩单向的官方宣传,这种“选择性推广”是否真能达到深化民主参与的目标?与其斥资拍摄精美影片,不如将资源用于促进实质对话,让市民感受到投票与自身权益的具体连结,相信会更有意义。
有效的选举宣传,关键在于建立公民社会的内在动力,而非仅追求表面曝光率。具体而言,政府可考虑三方面调整:其一,减少重复性广告,将资源转向举办地区政策讲座、候选人见面会等实体交流活动;其二,鼓励民间智库与媒体开设政纲分析专题,帮助选民理性判断;其三,宣传内容应聚焦具体议题,如房屋、医疗、经济等民生关切,而非空泛呼吁。但愿这场选举留给社会的,不仅是投票率的高低,更是对公共事务更理性、更深入的对话空间。
作者笔名范道四,是一名普通纳税人。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