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哈马斯进入停火第二阶段:恐怖平衡还是撕毁协议?
继以色列、哈马斯10日停火生效,美国与埃及、卡塔尔、土耳其在13日签署“加沙宣言”后,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的“20点和平计划”又在14日迎来新发展。
首先是美国的公开施压。14日当天,特朗普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发文:“全部20名人质已回归,并如预期般感觉良好。一个巨大的负担已然落下,但工作还未完成。死者没有按照约定被(全数)归还!第二阶段现在已经开始!”换句话说,特朗普指责哈马斯未依承诺归还全部人质遗体,但停火协议第二阶段已经开始,各方应该积极作业。
接著是以色列的施压。据以方官员在14日表示,由于哈马斯未能遵守停火协议,仅将4具人质遗体归还,以色列已决定减少进入加沙的救援物资至一半、推迟开放加沙和埃及边境的拉法(Rafah)口岸,借此来向哈马斯施压,迫使对方交出剩余人质遗体。
最后,经历了美以的公开施压,哈马斯终于再将4名人质遗体移交国际红十字会,停火协议生效后移交的遗体总数因此来到8具,只是目前尚有20具遗体下落不明。不过根据以色列公共电视台Kan报道,以色列已决定在15日重新开放拉法口岸,继续允许每日600辆运送物资的货车进入。
整体来说,停火虽已达成,各方却仍在艰难前行。哈马斯表示,因为无法确认所有埋葬点,移交遗体需要更多时间;负责监督遗体移交工作的红十字会也指出,在加沙废墟中寻找遗体相当困难,移交工作或需数天甚至数周。不过比完成人质换囚更困难的,或许是满足第二阶段停火的各种条件。
进入深水区的停火第二阶段
回顾特朗普的20点和平计划,目前各方齐力肯定的,就是正在进行的第一阶段:立即停火并采取人道行动。
顾名思义,这一阶段要求双方立即停止敌对行动、暂停所有军事行动,同时冻结前线。哈马斯必须在72小时内移交所有以色列人质,不论生死,而这显然也是人质遗体问题的缘起;以色列则必须释放巴勒斯坦囚犯作为交换,包括250名终身监禁犯和1,700名战争开始后的被捕人员。此外,哈马斯每移交一具以色列人质遗骸,以色列将会移交15具已故加沙民众遗骸。
但光是在第一阶段,显然就有执行上的困难。除了前述的哈马斯表示,以色列人质遗体下落难定外,停火也被零星冲突反复干扰。例如10月14日,以军就杀害了几位巴勒斯坦人,其中6人在加沙城,5人在舒贾伊亚遭受空袭,1人在汗尤尼斯遭受无人机袭击。据以色列军方表示,舒贾伊亚的受害者是无视射击警告而越过“黄线”的人员。
无论如何,停火并没能阻止冲突与杀戮。可想而知,在这种背景下,以哈已开始互相谴责违反停火协议:以色列指责哈马斯拒绝交还人质遗体,哈马斯则反称以方不遵守停火。
而这无疑为接下来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去军事化和安全规划”抹上暗影。
根据特朗普规划,进入这一阶段,加沙将成为“一个去极端化的无恐怖区,不会对邻国构成威胁”,哈马斯不只必须解除武装,其攻击性武器也必须被彻底摧毁,包括隧道与其他军事基础设施,以消除暴力行动的能力。当然,特朗普也承诺对和平共处的哈马斯成员给予特赦,并为选择流亡的哈马斯成员提供安全通道。
更重要的是,国际将部署一支由美国、阿拉伯和欧洲人员组成的临时国际稳定部队(International Stabilization Force,ISF),交接以色列部分撤军后的真空,同时负责监督安全事务,并协助培训巴勒斯坦警察部队,以确保长期稳定与和平。而这显然就是卡塔尔、土耳其、埃及与美国共同担保停火的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停火协议才能进入第三阶段:建立一个由巴勒斯坦技术官僚领导、受国际机构监督的过渡政府,负责日常治理并监督基础设施的修复。人道援助将不受干扰地送达,联合国和红新月会等国际组织将监督援助的分配,以色列军队也将分阶段撤出大部分加沙地带。
但显然,目前光是从第一阶段迈入第二阶,就出现极大困难:不只是哈马斯难以依约归还人质遗体、以色列拒绝释放巴尔古提(Marwan Barghouti)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哈马斯拒绝解除武装的背景下,以色列也就拥有了拒绝撤军的绝佳借口。
为何以哈双方都有背叛诱因
归根结柢,停火本身当然对各方有利,但彻底解决加沙问题,却不是人人乐见。
从美国、西方的视角出发,如果把哈马斯从加沙连根拔起,不只能最大程度阻止“阿克萨洪水行动”重演,更意味自己继1993年《奥斯陆协议》后,又一次驯服巴勒斯坦反抗武装,进一步削弱了武装斗争的能量,并以“两国方案”的名目让各方都能继续与以色列往来,最大程度降低外界的道德谴责。
显然,这也是除了伊朗之外的中东国家,包括阿拉伯各国与土耳其,心中的真正想法。尤其是希望历史尽快翻页的阿拉伯国家们,有了“20点和平计划”这种“看似通往两国方案”的保证,各方接下来就更能心无旁鹜同以色列展开互动、甚至进行关系正常化谈判。
但这似乎不是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心之所向。
哈马斯自不待言。作为2007年以来的加沙统治者,哈马斯既与伊朗的“抵抗轴心”(Resistance Axis)合流,也要与在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争权。这就导致“两国方案”虽没能在以巴间实现,却已经成为巴勒斯坦的内部现状,最后也巩固双方分裂不可复原的现实,这也是为何《北京宣言》等斡旋反复失败的原因。可以这么说,但凡哈马斯还有余力,都不会轻易解除武装,因为比起解决加沙问题,拥兵自重、自立为王才是这群人的真正目标。
而以色列做为1993年《奥斯陆协议》后的长期受益者,看似安于现状,却也同样不断掏空两国方案:一方面持续以定居点蚕食约旦河西岸、放任军警暴力扫荡;一方面又对哈马斯继行两手策略,既通过卡塔尔进行金援,又严格封锁加沙地带,完成了裂解巴勒斯坦团结的战略操作,彻底瘫痪“两国方案”谈判。可以这么说,在2000年第二次大起义爆发、民意集体右转的背景下,只要以色列还有能力,就会不遗余力侵占巴勒斯坦的土地,而加沙这种“不正常状态”,正好给了以色列持续越线的烟雾弹。
2023年“阿克萨洪水行动”爆发前,各方基本就是处在这种畸形的均衡中:以色列与哈马斯都靠著不正常现状各取所需;美国、西方、阿拉伯国家则尽可能混水摸鱼,推进各自政治议程,并放任“两国方案”走向死亡。但显而易见,这种畸形均衡被哈马斯的行动打破,如今经历两年血腥杀戮,各方又想靠著停火重塑均衡,却始终困难重重。
其中,欧美与阿拉伯国家基于前述原因,都想改变2007年以来的加沙均衡,塑造另一个西岸:10月14日,埃及外交部长宣布,已选定15名巴勒斯坦技术官僚领导加沙地带战后临时政府;特朗普更公开强调,哈马斯必须解除武装,“如果他们不解除武装,我们就会解除。而且这会很快发生,甚至可能以暴力的方式发生。”
但哈马斯显然还想重回战前地位,也就是重回2007年以来的加沙均衡,所以停火开始后就反复强调不会解除武装,并且开始镇压加沙的帮派冲突,俨然一副统治者姿态;在这种背景下,以色列就拥有了拒不撤军的最好借口,甚至可能在缓冲过后重启战事,尤其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接下来又要面临贪腐审判。
最终,一切正如卡塔尔首相穆罕默德(Sheikh Mohammed Bin Abdulrahman al-Thani)所说:以哈之所以能初步达成停火协议,是因调解方都决定回避更棘手的问题,毕竟以哈双方都未做好达成全面协议的准备。进入停火第二阶段,球也再度来到以哈双方手中:是形成哈马斯拒绝解除武装、以色列拒绝撤军的新恐怖平衡,还是以色列借此再度兴战、撕毁协议的战火重燃,取决于双方的下一步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