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臻善|在体验中成长——由学生营商谈教育真义

撰文: 校园投稿
出版:更新:

文:天主教母佑会萧明中学校长梁佩珊
最近,新一届“JA学生营商体验计划”即将展开。这几天,看见中五的同学们四出寻找伙伴与老师,为她们的公司注资入股,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我的脑海也随之浮现出去年那群参与计划的学生们。

(作者提供)

记忆中的忙碌

去年的这个时候,情景何其相似。那段日子,我常常在校园不同角落见到她们的身影。午膳时间、小息时分,课室里总有人忙着研究包装设计;有的把成堆原材料搬回学校,有的讨论营销宣传。那份投入与干劲,令人难忘 。

我记得有一次亲身到启德会场探望她们。那天人流鼎沸,不少学校的摊位比肩而立。几个女生忙得满头大汗——有人介绍产品、有人收钱找续、有人在后方补货。虽然满脸倦意,动作却依然俐落有序 。

与指导老师闲谈时,我留意到她们的灵活思维:当人流稍减,立刻有人建议推出限时优惠;见到顾客犹豫,马上调整推销策略。这不正是课堂上学过的“市场营销”吗?那种临场反应与学以致用的精神,正是现今商业社会最重视的特质 。

一位同学趁空档坐下喝水,向我分享当天摆档的种种辛酸与成功的喜悦。我笑着对她说:“所以将来选择工作时,要了解自己是否合适、是否真心喜欢。”随后,也不忘提醒她们勇往直前,尽力争取佳绩 。

(作者提供)

赛后的反思

最终,她们获得了奖项。虽非瞩目的大奖,但欢欣依然洋溢。“我哋本来以为产品好就自然会赚钱,”一位同学坦言,“但做起来才发现,定价、宣传、销售技巧样样都影响营运。书本上讲嘅‘成本控制’、‘市场策略’,原来真系会直接决定盈蚀 。”

另一位同学接着说:“我依家知道自己可能唔太适合做高压工作,但起码试过,知道自己嘅底线喺边。”认识自己,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 。

令我最感动的,是她们谈起团队合作时的神情。“我哋今次成功,系因为大家都好齐心,人人都尽力去做。”几个同学相视而笑,又轻声补一句:“但未来真系做生意,未必再有咁纯粹嘅关系。”

听到这里,我心中一震。她们学到的不仅是商业知识,更学会了珍惜真诚的关系,理解何者对人生最为珍重。这正是体验式学习的可贵之处——让书本的理论变得具体,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我 。

不只是营商

(作者提供)

其实,这样的体验何止于营商计划。近年学校积极推动不同形式的体验式学习,理念皆出于同一信念:在这个资讯大量涌现、影像刺激的年代,如何让学生真正“学得深入”?

同学到长崎与原爆幸存者对话,到纽西兰寄宿家庭生活,归来后对和平与文化差异有了更深的体会。那正验证了古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学习与体验交互印证,知识便不再停留于背诵,而成为理解与内化 。

教育的真义,不正在此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持续为学生创造“能亲身尝试”的机会,让她们在经验中培养智慧,在体验里学会成长 。

当我再次看着这届跃跃欲试的同学们,相信她们很快也会带给我惊喜——不是因为营商的成功与否,而是那份在尝试中发现自己、在挫折中学会坚持的珍贵历程。这,才是教育最美好的收获 。

(作者提供)
天主教母佑会萧明中学校长梁佩珊(作者提供)

作者:天主教母佑会萧明中学校长梁佩珊

中学校长,在校服务三十三年,曾任中国历史科主任及学务副校长,积极推动自主学习及提升学习效能。我深信教育以强项为本,启发潜能,并在天主爱德中培育出仁爱与智慧兼备的学生。

香港津贴中学议会简介:
香港津贴中学议会成立超过半个世纪,致力提升教育专业发展,组织不同活动供会员学校参与,并就各种教育政策和措施提出意见,成为业界与政府沟通的重要桥梁。我们秉持专业精神,追求卓越,致力发展学生的天赋,为香港优质教育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