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欢促改革《施政报告》内容:贵精不贵多 强化政策落地性
立法会今日(10月8日)今日起一连三日辩论今年《施政报告》的致谢议案,首节讨论主题之一是“强化治理体系”。选委界江玉欢从历史演进与制度创新角度阐述其对施政报告的理解。她指出,《施政报告》正从过往的行政统筹文件,逐步转型为政策沟通与社会动员的重要载体,但强调“报告形式与内容的演进不应止步于此”,呼吁需要“更深层次改革”。她认为,施政报告的革新与香港整体改革进程相辅相成,《施政报告》需把握“香港的改革政策信号与高效的民意衔接”,让广大市民迅速把握政府施政重点和行动路线。
政府需警惕“重形式、轻实效”
选委界江玉欢表示,2025年《施政报告》展现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决心,特别对建立部门首长责任制、设置公务员调查机制及推动AI技术应用等措施表示认同。她认为,这些制度性安排有助于解决政策制定与执行脱节的问题,是推动政府“拆墙松绑”的重要尝试。
然而,她亦指出具体执行中的潜在风险:调查机制的独立性与透明度必须得到保障,否则易受部门保护主义影响;AI技术应用需配套法律与伦理框架,避免陷入“为科技而科技”的困境。她强调,政府需警惕过往“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确保改革真正转化为市民的获得感。
公众期待在涉及切身利益领域见到保障
江玉欢表示,近期回顾香港不同年代的施政报告,发现回归前的报告格式与内容重点与现时有显著不同,早期报告多与财政预算案同步公布,优点在于目标明确、细节精准,缺点是公众参与性较弱。而回归后施政报告逐渐演变成行政长官向立法会及公众阐述施政理念的重要年度文件,这种演变反映香港宪制地位和历史角色的根本性转变,“是香港社会在一国两制方针下不断前行、适应新形势的缩影”。
她指出,“施政报告要回归其根本定位——作为特区政府同市民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政策沟通渠道”。公众不仅希望在报告中见到宏达发展蓝图,更期待在产业升级、青年发展、住房保障、养老健康等涉及切身利益的领域,见到清晰的路径和资源保障。
施政报告的革新与香港整体改革进程本就相辅相成。
施政报告应强化与民意的衔接 删减冗余
江玉欢认为《施政报告》的革新与香港整体改革进程本就相辅相成 ,“香港的改革需要清晰的政策信号与高效的民意衔接”,具体提出两大改革方向:一方面建议报告内容应该“围绕香港当前改革重点难点集中发力”,删减冗余表述;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强化政策落地性”,在阐述规划时明确标注政策目标、实施步骤、资源投入规模和主要负责部门。
她直言:“一份成功的沟通文件不在于篇幅长短,而在于能否让广大市民迅速把握政府施政重点和行动路线。”